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國際銀行教育會簽合作協議
  • 政協進聖中三校分享國情
  • 高校研建虛實通聯跨境圖書館
  • 《文化雜誌》徵集慶回歸稿件
  • 《非高教專業發展制度》擬出台
  • “五 · 四”籌委訪何厚鏵介紹活動
  • 新聞特搜
  • 高校外交演講賽科大奪冠
  • 建築工程界黔考察建橋技術
  • 民青會:國家航天事業引領創新
  • 海洋智能科技展珠開幕
  • 修繕燈塔
  • 旅博會雲南茶主體館開館
  • 京首辦京澳科技創新論壇
  • 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多點啟用
  • 澳內地商雙向研學遊線路
  • 青島南區領導訪山東工商聯
  • 潮南區長訪潮州同鄉會
  • 白雲僑聯主席訪僑總促合作
  • 和光會新閣就職迎挑戰

樹葬雖好仍需宣傳推廣

2015-09-09 06:30

氹仔沙崗墳場紀念花園設樹葬區

    樹葬雖好仍需宣傳推廣

    民署本月起在氹仔沙崗市政墳場紀念花園內,提供樹葬服務,一周內便有三十一宗查詢,更有三宗申請,反映環保、簡約的殯葬方式有一定需求。不過業內人士憂居民未必清楚樹葬的細緻做法,由於樹葬不能立碑,且火化後的骨灰要研磨埋入土地,最後回歸大自然,打破居民祭祀供奉先人的習俗。政府宜更多宣傳樹葬的好處和做法,逐步提升居民的接受程度。

    置入洞穴埋藏覆蓋

    世界各地近年力推環保的喪葬方式,先進國家在樹葬、海葬等發展多年,也為當地民衆接受。過去以土葬為主的澳門,在土地資源緊絀,加上觀念改變下,選擇火化喪葬的居民漸多,由於火化後的骨灰所佔位置較骨殖少得多,方便日後安放供奉,去年民署亦推出骨殖火化服務,讓過去衆多土葬起骨後處理多一個選擇,也善用墳場周邊有限的骨殖骨灰樓設施。今年一至八月共火化骨殖逾百宗,平均每日有十多宗個案,反映居民開始接受有關後續喪葬處理。

    為推動居民接觸更多環保殯葬方式,減少土地資源的壓力,配合骨殖火化服務,民署本月起再推出樹葬服務,在墳場一處樹下闢出一片土地,便可提供四百多個位置。具體做法是將先人遺體火化後,不放進骨殖箱或骨灰箱,而是把骨灰細化處理後,裝入可降解的紙袋,由後人將骨灰置入樹葬區預先掘好的洞穴,之後以土壤埋藏覆蓋,讓骨灰在一、兩年後與大自然融合,回歸自然,土地循環再用。

    老一輩短期難接受

    樹葬有着環保、簡約、佔地小及花費低的好處,也適合澳門狹小的環境空間。但業內人士認為,樹葬內祇有紀念碑集體刻上先人的名字,區內不留碑、不留名,亦不可焚燒祭祀品。雖說各地樹葬方法均如此,也是簡約、環保綠色殯葬的元素,但現時澳門社會土葬仍佔有較大比例,樹葬除了掃墓時,看不到先人的牌位,也與慎終追遠的習俗有很大出入,不少老一輩更難在短時間內接受。

    從台灣、內地推出樹葬的反應看,幾年下來,面對着選用者寥寥無幾甚至零個案的尷尬,民署推出服務後,除了免費鼓勵使用,更需加強宣傳和推廣,進一步讓居民了解樹葬觀念和好處,清晰處理辦法等,又或者考慮調整園內樹葬區域可讓先人留名刻字的大小、增加刻上出生日期等其他資料,推動更多人了解和接受環保喪葬方式。

    本報記者  羅惠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