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十一人獲城大財務顧問認證
  • 澳大附校獻才華音樂會賀雙慶
  • 理大再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 理大護理學士生北大學習
  • 民眾建澳促檢視臨時交通安排
  • “商社通”可辦飲食場所發牌
  • A區長者院舍大樓工程招標
  • 婦聯倡持續檢視院舍比例
  • 李靜儀促美化司打口周邊街區
  • 打卡熱點
  • 粵澳名優商品展歡迎澳企參展
  • 四童涉欺凌長者擬教育監管
  • 松山纜車燈塔修繕旅客不知情
  • 賽車博物館5·18免費開放
  • 昨入境旅客逾十五萬
  • “五一”長假次日訪澳旅客增
  • 家協星光舍親子遊中山
  • 完善惡劣天氣工作指引
  • 粵澳工商聯訪中總促合作
  • 工聯望廈參觀珠醫養綜合體

房策減撤辣政府須三思

2015-09-11 06:30

樓市起跌,牽動民情。

    房策減撤辣政府須三思

    賭收連跌,經濟下滑,樓價應聲下挫,再掀“辣招”減、撤與否議題。業界疾呼“減撤”,社會“獨孤求跌”。環球經濟波譎雲詭,政府須三思,現階段暫不“減撤”為妙。

    五理由宜按兵不動

    博彩業開放,催生澳門榮景十幾年,樓價直升速度與賭收不遑多讓,房地產為直接受益的暴發戶。開始時部分有樓者一夜暴富,心感高興,但當樓價如脫韁野馬,部分地區升幅近十倍,遠遠拋離居民可承擔水平後,指責“樓魔”、“地產霸權”之聲此起彼落。

    眼見勢頭不對,千呼萬喚,“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小組”一○年終推出“劉十招”,惜成效麻麻;一二年再出“新八招”,交投大跌,惟樓價未顯著回落,甚至“乾升”,一直炒到逾萬元一呎。近期掉頭向下,即有“減辣”甚至“撤辣”聲音,然而現有幾大“撤不得”的理由。

    出招助樓市易反彈

    一、澳門一直不缺樓,只是一般市民尤其新生代買唔起。今年第二季平均每平方米約九萬五千元,無疑比去年第二季高峰的一萬一千元低,但較一○年第二季仍高近三倍,若與○三、○四年相比,升幅近十倍。現時的樓價雖然平了,但與居民購買力差距仍大。以北區一個普通四、五百呎單位要價約四百萬元為例,一個收入中位數的家庭要十幾年不吃不穿才買得到,與被譏為全球供樓負擔比率最高的香港比肩,更與“健康”沾不上邊,即未達小組成立及出招的原意及目標,實難找理由反其道而行去救市。

    二、樓市升跌跟隨整體經濟周期,上落好平常,不會只升不跌,這是政府、業界一直的看法及堅持,故在社會不斷要求“加辣”之時無動於衷。若樓價一跌,就立即“減撤”,極易被社會解讀為政府托市,“升市你唔理,市一跌你就谷”、“官商一體”、“利益輸送”等指控將更甚,勢將進一步打擊政府威信,政治風險高。這從政府一度稱要追回約三個百分點的旅客下跌量,即引發社會反彈可見一斑。

    高樓價阻產業發展

    三、樓市與經濟周期成正比,政府出招成效只能是短期且有限,早被市場消化。即使“減撤”真有效,也僅短期有用,中、長期始終跟大勢,無可能出現經濟差、樓市升的畸形現象,“減撤” 除救市於一時外,還有其他理由?政府多番強調有責任保障居有其所,但非人人可做業主,社會認同。同理,政府得保障人人有平等的投資權利,但絕不能保“包賺”,人要為自己的投資、投機行為負責任,不能輸打贏要。

    四、即使如部分人士倡議,政府果真“減辣”、“撤辣”,且一切如願,樓市反彈,甚至繼續不合理高升,對長期整體社會有利嗎?答案顯而易見。高樓價、高租金已是嚴重阻礙其他產業發展及創業的主因之一,更甚者嚴重扭曲了房屋問題。超高樓價已將市民尤其年輕一代全推向公屋,故經屋由過去的“雞肋”變成今天的寵兒,但政府高喊無地,深陷公屋嚴重供不應求、民怨載道的困局。可以斷言,若現況維持,樓價、租金持續不合理、不健康的高企,房屋問題永無解困之日,且越趨嚴峻,產業適度多元更渺茫。

    除泡沫利持續發展

    五、環球經濟前景未明,內地經濟下行壓力大,股市波濤洶湧,屬高度依賴型的澳門經濟前景更難測,尤其股市波動會令資金流向樓市,還要不要反其道而行去救市?現階段誰也說不準。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下,政府暫宜謀定後動,任何突然“減辣”、“撤辣”,將影響人倉猝決定“上車”或“落車”,都是危險舉動,隨時兩面不討好。

    樓價是房屋問題,應長遠政策先行。負責任的政府必須重勢不重市、救勢不救市,因市是短期的,勢才是長期的。樓市隨整體經濟有序下調,逐步消除以往超高速發展衍生的不合理,撥亂反正,符合整體澳門的可持續發展大勢。或許有部分人利益受損,實可通過適當措施協助,不該本末倒置。何況澳門地小人多,房屋作為基本生活權利,不宜完全市場化,投資、投機須限在一定的範圍內,政府適度有為該在此體現。

    本報記者    甄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