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急救知識講座報名
  • 藝術節推母親節七折優惠
  • 業界促澳內地中亞旅遊合作
  • 瓊參與旅博會推動一程多站
  • 青少年學生書法賽報名
  • 裝備孩子迎戰人工智能時代
  • 城大雅高集團共育管理人才
  • 聖德蘭科普日親子同樂
  • 澳代表出席論壇探科普教育
  • 少林禪武文化研究會成立
  • 珠澳法律青年傳承五四精神
  • 蓮花獅子會成立理監事就職
  • 福州老人會遊穗增情誼
  • 業界嘉興研討新時代新聞攝影
  • 湯澔朗鋼琴獨奏受歡迎
  • 圖書館周活動吸引親子
  • 漁民婚嫁
  • 幻彩大巡遊攝影賽昨頒獎
  • 今多雲有驟雨
  • “下環巡禮”推動多元旅遊

房策接地氣保持續發展

2015-10-09 06:30

申請經屋如買“六合彩”,上樓機會微惹民怨。

    經屋抽籤如中六合彩惹民怨

    房策接地氣保持續發展

    房屋、公屋困局一直是社會最痛,近月被賭收連跌、經濟走下坡搶走了鎂光燈。直至日前,千九經屋惹來四萬二千多份申請終於“開彩”,數以萬計申請者鎩羽而歸,無比怨氣助燃失望之火,山雨欲來,一場公屋風暴似在醞釀之中。當局須小心拆解,對症下藥。

    私樓高不可攀,居民目標轉向公屋,卻連年嚴重的供不應求,怨聲載道,今次矛頭直指整套制度,尤其“經屋法”中“有樓有隊、配完散隊”、“分組排序、核心家團優先”等新舉措。當年修法,上述新舉措一直有爭議,只是反對聲音未足夠大,政府及立法會權衡正、反意見後,作出了政治決定。

    手中缺地難保供應

    平情而論,不同制度均有其優缺點,在沒有可持續及足夠的數量供應下,經屋制度如何變都難以徹底解決問題。政府當年捨“計分輪候”而取“有樓有隊”等,相信主要考慮是手中無地,難保供應,怕輪候隊伍長排長有,最終演變成尾大不掉的政治包袱。或許逐次申請排隊嚴如抽獎派彩,壞處也不少,但只能兩害相衡取其輕。又站在施政者角度,“有樓有隊”的操作及政治安全系數比較高,故被相中。

    新制度一直未炒大鑊,因新法生效後,才真正使用過兩三次,未有足夠的操作檢驗,或切膚之痛,直到今次四萬多人爭千九單位,利害關係真正殺埋身,反差又實在太大,加上客觀環境有變,當局說好了的“後萬九”一再拖延,房屋長效機制又未落實,舉步維艱。政府失預算之餘,居民完全看不到前景,有屋就申請,最後發覺制度不利於己,甚至不夠公平,怒火難消,潛藏問題豈能不被推到最前?

    問題積累不容輕視

    今次經屋“開彩”衍生的怨氣,不止在網上討論區或“臉書”廣傳,還有人發起了遊行,已有過千個讚。到底這股“上樓難”怨氣能推多少人上街表達訴求,能否與離保大遊行相提並論?各方在盤算中,現階段實難預判。但可肯定的是,經歷賭收連跌、多金、海一居、“放生”閒置地、賠款有線兩億、停車場月票、公務員疑逆市加薪等事件,社會已累積相當的負能量,正待一導火線,有機綑綁式集體引爆。不要忘記,房屋乃現時最大民怨,其政治能量不容輕視。

    房屋一直是重要的民生甚至政治問題,有其歷史及社會原因,也許透過大型社會運動可喚起社會關注,但不論怎樣大的運動都難即時解困,必須通過持之以恆的政策參與、施壓及推動,惜這是澳門社會長期存在的軟肋,故“問你又唔講,講你又唔聽,做咗你先罵。”的批評,在是次經屋“派彩”後不絕於耳。

    針對“私樓為主、公屋為輔”的房屋政策,以及“社屋為主、經屋為輔”的公屋政策,近年社會的批評、討論及諮詢相當多,建議亦不少,政府該心中有數,雖則幾乎無可能在十一月中發表的明年度施政報告中有所突破。

    現時政府可以做的,是在年底的“經屋法”諮詢中作一次最後檢閱,真正制訂一套貼地氣的長遠房策,落實土地儲備、持續供應、定期申請等長效機制。對此,主責的運輸工務司司長應該釐清自身的定位及責任,不該將自己及團隊侷限為“執漏員”。儘管做好執漏並不容易,做好也算大功德,但長遠的政策對社會持續發展更關鍵。社會也要把握機會發聲。

    本報記者    甄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