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台灣反課綱微調運動的省思

2015-10-13 06:30

澳門教師 伊人早前,台灣反課綱微調運動鬧得沸沸揚揚。在反課綱微調成員林冠華同學輕生後群情激憤,學生及部份民眾於七月三十日晚衝進教育部。當晚,身處台北的筆者有機會目睹並參與其中。當時,有不少民間團體及市民到場聲援,反課綱學生在場外高叫著「停止違法課綱」、「要求吳思華 (教育部部長) 下台」。訴求一直沒有得到回應的學生,用厚棉被鋪墊紛紛爬上並越過帶棘拒馬,成功進入教育部。反課綱微調學生的勇敢及其保護本土核心價值的決心,是澳門人無法想像的。那一刻,我倒卻遲疑起來,心想:「這次不知會否像七月廿四日學生夜襲教育部那樣受到拘捕的對待!外國人在台灣境內犯事可會影響此後入境!」儘管這樣,筆者最後還是進去了。
連續幾天觀察所見,志願團體及民眾搭起大型布幕,物資組等攤位分工有序,場外有擺賣書籍的,場內有支援的群眾自製反課綱貼紙並在派發,亦有人用歌聲陪伴留守的學生。與香港中學生反國教運動一樣,筆者看見的是一次「自下而上」的反抗,對教育部企圖以政治手段影響課綱內容作最直接的反擊。
反觀澳門,雖然在「私校自主」模式之下沒統一的歷史課綱、課程及教材,然而很多學校 (尤其紅底學校) 會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編撰的歷史教材。澳門即使沒有課綱,不過,在《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中的總目標則列明:「相關實體致力培養及促進受教育者愛國愛澳、厚德盡善、遵紀守法的品格,使其有理想、有文化及具備適應時代需求的知識和技能,並養成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強健體魄。」
即是說,「愛國愛澳」是澳門教育方針的主旋律,這種反倒是「自上而下」的意識形態導向。當愛國教育目標與歷史事實相佐時,後者只有被淡化甚至要作出讓步。
體現「自上而下」的思想導向政策不僅於此。近月來,澳門舉辦一連串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活動,從當局牽頭舉辦戶外大型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紀念活動及展覽,到公營廣播電視連拍抗戰特輯報導,並在全澳校園內播放名人談抗日戰爭見聞,顯然藉讓莘莘學子無忘抗戰歷史同時灌輸愛國教育思想。
愛國教育在澳門一向很成功,筆者有幸經歷紅底學校的愛國思想教育。記得當年中學歷史課老師個子不高,然而拿起人民教育出版教的教科書講起課來嗓子宏亮、眉飛色舞,把中國近現代史中,共產黨及國民黨的人物及事件教得像武俠小說般,正、反兩派人物形象突出、歷史事情黑白鮮明。
依人教版教科書及老師的描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他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還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而國民黨蔣介石則被形容為「為鞏固獨裁統治,採取各種手段強化國家機器」的人物。
另外,教科書在描寫抗日戰爭歷史時只大篇幅描述共產黨對作戰的支援 (包括物資支援及實行各種土地政策),並沒有把國民黨是當時抗戰主力呈現於教科書中。面對教科書上的歷史爭議,我們的學生及教師並沒有一個「自下而上」的反映意見、提出問題的渠道,並沒有一個可以來自民間的釐清史實的有效程序,更惶論像台灣課綱一樣有民主成份的參與權。
除此之外,微調高中課綱爭議之一在於台灣史的部分史實。台灣本土歷史教育一向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很多問題必須編入教科書中作課程內容。反觀澳門,我們竟然沒有澳門史教學,這令人感到十分驚訝。
大部份私校並沒把澳門史納入歷史課的教授課程之中。雖然,教青局於二OO七年編寫了一套針對初中學生的澳門歷史教材,然而,卻因教材面世後被發現有數十個錯處,且教材對澳門近現代三件重大史事的撰寫 (一九二二年葡兵殺害華工事件、一九五二年關閘事件及一九六六年一二‧三事件) 有所遺漏。
從台灣學生一連串的反課綱運動及課綱修定程序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自下而上」教育施政概念,真實體現主權在人民的美好願景,澳門卻背道而馳。
在衝進教育部當晚,一位台灣高中女生的一席話,讓隔岸的我們能有機會反思更多:「我們希望的是未來從台灣走出去的每一位青年,都可以了解曾經在這一塊土地發生過的事」、「我們的學習、我們的教育不是為了學歷分數,歷史教育是要有真正了解台灣的機會」、「每一個青年都有權利知道事實的全貌,我們才有辦法選擇我們要的未來」。把台灣換上澳門,我們能不感到慚愧嗎!
重看當年的中學教科書,筆者彷彿時光倒流在中學年代,彷彿又看見那位站在教台前的老師口沫橫飛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