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國際消費季啟動
  • 成都全面取消住房限購
  • 水母秘境
  • 韓江現今年第三號洪水
  • 整頓旅遊亂象
  • “箬葉”浮碧波
  • 公安部發“五一”交通提醒
  • 遼漢酒後舞廳外放火被燒死
  • 內地青年“五一”出遊料增兩成
  • 多地高校禁學生組團出遊
  • 以軍高層批准進攻拉法計劃
  • 俄:美倘沒收俄資產將報復
  • 哈馬斯發佈人質視頻
  • 拜登走後門仍被“問候”
  • 學生反戰示威蔓延多國
  • 美大學又有近二百人被捕
  • 李强: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
  • 菲否認與華就仁愛礁達共識
  • 《習近平談“一帶一路”》英文版發行
  • 李強會見馬斯克

走向生態文明是人類唯一發展方向

2015-11-10 06:30

    走向生態文明是人類唯一發展方向

    這些年,“生態文明”一詞用得多了起來。但如同百多年來對“現代化”一詞多從物質生產角度解讀一樣,國人對生態文明的理解也多從狹義,一般是將其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相提並論,亦即生態是符合文明的或應文明地對待生態。此解當然不錯,但似嫌不足。文明的本質應是人類與自然界——其中也包括人類自身——打交道的整體結果,亦即是人類創造的歷史階段性成果的總和。故筆者持以下觀點: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之後新的發展階段,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形態。

    深刻反思工業文明

    一,生態文明首先來源於對工業文明的深刻反思。無可否認,工業文明給人類社會帶來了長足發展,沒有工業文明,人類今天還在自然腳下掙扎,在災害面前呻吟。同樣無可否認的是,三百年來工業文明在作為“天使”創造福祉的同時也豢養了三個“魔鬼”:資本追逐利潤的本性,人們貪圖享樂的劣性,以及科研窮原竟委的絕對性。“魔鬼”征服自然的結果是對自然的掠奪和破壞,以日益強大的技術手段,不斷強化對自然的認知和統治。記得二○一一年十月底,聯合國宣佈人類已有七十億人,我在電話中給當時遠在美國創業的孩子描繪過一幅圖景:地球上生活的人類已達七十億。七十億人都在奔跑,步履蹣跚的老人、牙牙學語的嬰兒、甚至臥床不起的病人,也被其親友帶着奔跑。所有的人都爭先恐後,有的甚至不擇手段。但是,跑到哪裡去,不知道。對這幅圖景的想像也許令人不寒而慄,但工業文明的確就像是一列不斷被注入無窮動力的火車沿着倉促鋪就的路基和軌道狂野地飛馳,其危險正在一天一天地加大。自一九七二年聯合國發表《人類環境宣言》以來,工業文明並沒有停下奔跑的腳步,人們看到的是環境惡化在一片責罵聲中更趨深重。環境污染、生化泛濫、植被破壞、能源危機、氣候異常、物種滅絕、冰川消融、土地荒漠、水資源短缺、大規模傳染性疾病流行等災難性惡果頻現,已經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嚴酷的現實和嚴峻的挑戰,迫使人類不得不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深刻反思。不能任由工業文明一條道走到黑,必須痛下決心,選擇一條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包容共生、和諧發展的新路子,這就是對工業文明總體反思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

    生態文明係新階段

    二,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新階段。農耕文明是人類創造的第一個文明形態。筆者認為農耕文明之所以得以作為初始階段,應是最符人之本能、最易發揮人之特性,最適於人類生存的文明形態。事實上,農、牧、漁業直到今天仍然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沒有食物,甚麼都談不上。但是,農耕時代生產力低下,基本上是靠天吃飯,無法有力防範自然災害之虐,亦無法有效提供人類生存之需,更無法保障人類發展之所求,被工業文明取而代之實乃歷史之必然。工業文明源於農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和生產力水準的提高,從一開始就伴隨着資本主義問世和啟蒙思想革命,“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不惜任何代價的發展”的理念佔據了統治地位。這就不難理解,其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徵,故無論目的或手段,研究或生產,都在很大程度上帶有主觀衝動性、頑固擴張性和總體破壞性。如前所述,它在帶來人類生活巨大變化的同時,上述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足以表明地球已沒有能力支撐工業文明繼續狼奔豕突。生態文明作為延續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新階段應運而生。在倫理價值觀上,生態文明超越工業文明無限征服自然的哲學基礎,認為人、生命、自然都是地球的主體,彼此各有價值,相互依存,共用一個地球;在生產方式上,生態文明超越工業文明無限擴張物資生產能力的運行機理,敬畏自然法則,強調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前提,實現協調、全面、可持續發展;在生活方式上,生態文明超越工業文明無限推高物資生活水準的消費趨勢,主張實用節約,適度消費,在與自然共處共融中獲取精神富足和享受幸福人生;在行為方式上,生態文明超越工業文明無限加劇人與人、國家與國家在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等各方面競爭的內在需求,宣揚地球是人類共同的財產,也是人類共同的歸宿,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踐行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總之,生態文明站在工業文明所創造的物資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山巔之上,重新審視和系統反思迄今為止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歷史進程,從而建構一個全新的人類生存方式。

    中國為文明貢獻大

    三,中國可為生態文明作出更大貢獻。人類創造的農耕文明令今人神思暇想,人類創造的工業文明令世人心潮澎湃。如果說工業文明是對農耕文明的否定,則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否定,而從農耕文明到生態文明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華文明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卻是農耕文明的先行者,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中華文明主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奉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鄙視對財富的貪念和對資源的無限索取,強調人必須順應自然,嚮往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筆者非常推崇這樣的生活:青山綠水樹繁茂,空氣清新草芬芳。農舍兩三間,星級設施;摯友三五人,情投意合。斗室創意,天下網聯,聚習智能,閒散籬外。時常參與興趣之事,間或出遊形勝之地。入山為神仙,出山入鬧市,看似回到農耕時代,實為以全球化為背景,以資訊化為依托,以現代交通、通信、醫療、養生等科技和文化為基礎的高端生活。人生樂此,夫復何求?上述對個人生活之設計或許引人入勝,但當然不能概括生態文明,只是為了形象說明中華文明基本內涵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契合,因而有可能超越西方長期主導的“物化文明”,成為工業文明的宣導者、踐行者。事實上,包括西方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在內已有愈來愈多人士認識到中華文明可以為解決生態危機、超越工業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提供思想源泉和文化基因。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國人自不應妄自菲薄,也不宜虛驕張狂。中國欲有作為,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現代化發展較之西方國家面臨更加深刻的資源環境衝突,辯證地對待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防止片面復古,校正現代化方向,運用中華生態智慧研究和解決自身發展中的問題,並與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從而為人類生態文明的發展作出應有而獨特的貢獻。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辦事處主任

    賀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