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高士德區一間日用品店被揭涉嫌非法進口及無牌供應藥物
  • 社工局:日後院舍青少年若外出後尋找不果 所有受資院舍最遲要晚上11時報警
  • 兩間食品廠被揭共用340公斤過期餡料製包點 市政署:有兩間食店售賣
  • 團體到勞工局遞信 要求檢視政府外判商用大量外僱、「專才引進」政策
  • 今早清晨湖畔大廈火警 疑電線短路引致 150人須疏散
  • 巴士現性騷擾 嫌犯曾有前科
  • 昨晚上機場附近一女途人橫過馬路被撞倒 涉嫌酒駕司機不顧而去
  • 昨晚上機場附近一女途人橫過馬路被撞倒 涉嫌醉駕司機不顧而去
  • 美國人權報告批本澳言論、集會、結社、政治參與等自由及權利「嚴重」受限制 特區政府: 罔顧事實、抹黑
  • 文發基金:去年批出資助約二億 涉一千七百多個活動及項目 一億多免息貸款待還
  • 指露宿初中生從未「幾日無返院舍」教青局:學生或因當時「一時嘅情況」導致此訊息
  • 內港碼頭對開海面昨日發現一男性浮屍
  • 本月初「少年」輕生 教青局未發稿公佈? 黃嘉祺:因應個案 「個別處理」
  • 石排灣業興大廈第八座停電逾一日半 修復需時 三長者需入住臨時院舍
  • 文化局:爭取今年內落成啟用青洲坊圖書館
  • 新中國精英:走向全球舞台的競爭之旅
  • 就「生態島」項目查詢市政署、環保局、海務局十數個問題 涵蓋海豚保育、環境影響、建造細節等 無一獲正面回應
  • 中葡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明開幕
  • 梁孫旭促檢視缺場地的熱門運動 馬場用地或可開闢為臨時體育場地
  • 拆掉再重組

教育這一盤生意 回扣吃到飽

2015-12-12 11:44

2015/16學年教發基金撥款

2015/16學校化收書費大比拼(小學組)

2015/16學校化收書費大比拼(中學組)

K1 校服大比拼

教育這一盤生意 回扣吃到飽
澳門自2007年起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私校「水浸」,近年坊間有關私校資助的傳言並不少。有教職員疑惑為何校內小額工程不斷,同一處地方年年翻新,地磚、腳線、插蘇位、防撞欄⋯⋯反正總有名目,有的甚至越整越差;購買設備也十分大手筆,投影機、影印機、洗衣機、乾手機買不停,再看價錢更是驚人,有的甚至比市價高出三倍。
理論上,不愁生源、資源較多的名校尚且如此,傳聞中一些有背景、可以「直上天庭」的大校,連教青局也忌了三分,寫兩頁紙隨意拿到500萬資助,在行內傳為「佳」話。反過來說,當局審批標準不清,也容易讓人「誤會」是親疏有別,種種聽聞令人越聽越心寒:這個腐朽的黑洞在教育界究竟有多深?
回扣吃到飽
在純潔的校園內,很難想到工程、採購、買書、畢業旅行、外訪交流團通通可以變成吃回扣的中間環節,有些在行內早已有公價。雖然廉署有向私校發放指引,要求250萬以上的工程和75萬以上的採購項目要公開招標,另外也規定超過一定金額要向至少三家公司詢價,但一方面監管寬鬆,另方面不愁沒有財源,只要有單有據便可以向政府報銷,這些隱密的操作不容易被發現,而且越做越強。綜合教育界人士消息,有學校重建完便「有錢賺」,有的甚至毫不避嫌,將工程判予學校高層親屬的公司,有的明明從教發基金和澳門基金會拿到巨款,還要伸手向老師和學生籌募建校經費。
假單造數做假帳?
相對工程費這些大數,像書費及其他各種名堂的雜費雖然金額「濕碎」,但山大斬埋自然有柴,書商提供5%的回扣,兩,三百元的畢業證書費,只要學生夠多,自然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一如其他受資助社團常見的現象,由於教發基金規定實報實銷,餘款必須退還,部分學校即使預算用不完,為免麻煩或擔心影響來年的撥款也不會退還餘款,「夾硬」買點甚麼、總之把預算用光已算好,更壞的情況可能是用假單報銷或做數。
掠水旅行團
近年教青局大推學校外訪交流、紅色旅行團,亦催生了教育和旅遊產業緊密結合的新形態。對學生而言,不論行程是否真的滿滿愛國情懷,反正有機會到外地增廣見聞也是好的;對有些學校而言,旅行社給予的「回饋」亦相當可觀,算是各得其所。為了維持固定的合作關係,旅行社往往出盡法寶,只要出團人數達到一定數目,便會免費送出一些參團名額,自律的學校會用這些優惠來增加帶團的老師,有些卻變成學校高層或親屬的免費旅行機會。有些旅行社甚至送現金零用錢、其他行程的機票予校長,這些「無形」的優惠是學校和旅行社之間的「默契」,外界一般很難發現。
有家長亦反映,畢業旅行團明明有政府定額資助,每名中學生團費津貼加旅遊保險費約一千元,但兒子去一趟北京便要交四、五千元團費,而且還不是雙飛,收費比得上去日本,質疑學校「食水」甚深。
當教育黑了心
必須承認,上述指控確實是非常嚴重,當被質疑的對象並非公眾見怪不怪的「油水衙門」,也不是以謀取最大利益為依歸的商業機構,而是人們心中無私奉獻、理應崇敬的教育工作者。學校變成「學店」的嘲諷之辭,在澳門民間早已廣泛流傳,雖則十五年免費教育全面推行後,錢不再是從家長口袋中拿出來,而是從政府公庫,「肉赤」的感覺又隔了一重。但翻看過去幾年騰飛的教育開支,不由得令人大吃一驚,免費教育津貼由1999/2000學年的3.7億澳門元(下同),增加到2013至2014學年的15.5億;非高等教育學生人均公共開支由2002年的10,153澳門元增至2012年的52,064澳門元。
最新的2015/16學年,免費教育津貼已飇升至近二十二億,教發基金升至8.18億,涵蓋七十七所私校,超過74,000名學生。多了錢是否等於有足夠的重視?教青局近年屢屢失信於民,今年初被揭發的融合教育資助黑幕*,盡顯官僚卸責之能事。民間看到的似是教青局與被指控學校互相合謀、東藏西藏,一方保持沉默,躲在學校的高牆之內,一方極力淡化,玩盡官場語言偽術。除了派錢,派多三倍資助,最後可能派到學校高層的口袋中,錢不知花到哪裡去。在金錢的洪流中,部分學校教育的靈魂似乎已枯死,以為好心收留融合生,有位讀書已經是恩賜。在官員輕描淡寫之間,有多少融合生以至整個家庭的命運被無視?如果這些有特殊困難的學生在學期間得到適當的支援,他們離校後的命運會否不一樣?他們並不是工廠流水作業生產線上的貨物,而是一個人活生生的人生!
每年巨額公帑流向私校,如何公開透明、合理的運用公帑,是受資助私校不可迴避的責任。這盤數光是教青局和學校你知我知,已不能蓋過家長、老師、學生心中眾多疑問,理應主動公開帳目,將陽光照進校園。按職權,審計署只有權查教青局和教發基金,無法翻過私校的高牆,要求學校呈交帳目,這次審計報告所披露的查帳陋弊只是冰山一角,除非有人檢舉或廉署主動介入調查,否則一些在教育界已紮根的貪腐溫床恐怕無法輕易拔起。
* 詳見網上版〈特教風暴專題:資源老師:融合教育的荒謬〉 ( 2015年4月)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