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深合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啟動
  • 深合區澳青實習計劃啟動
  • 新聞特搜
  • 教局公益金合作支援特困人士
  • 琴澳辦“一加四”產業宣教
  • “五四”青年論壇周六舉行
  • 賀:加大保障低收入者福利
  • 特首晤上海市長深化滬澳合作
  • 涉未成年性犯罪法例毋須調整
  • 廉署引入服務獎勵金獲認同
  • 市署設60臨時廢舊家具收集站
  • 本年度醫療券擴至深合區使用
  • 林宇滔質疑非常規做法
  • 徵供應商調研對白海豚影響
  • 多部門訪漁民宣導“五防”
  • 生態島環評公示期延長
  • 澳大生海星分享寫作心得
  • 法學士赴葡進修計劃報名
  • 科大特聘教授分享語言教育
  • 東南學生了解生物多樣性

資訊透明 重建互信

2016-01-19 06:30

    資訊透明   重建互信

    新型病毒近年不斷變異,部分更演變成令人談虎色變的傳染病,肆虐全球。去年爆發的伊波拉病毒和中東“沙士”便是例子,激發了現屆特區政府“一定要起”傳染病大樓的決心。居安思危,本應是好事,一番熱誠卻得不到鄰近居民支持,再次暴露官民互信是否出了問題。

    政府初次談及傳染病大樓,掐指一算已經整整十二年。經歷○三年“非典”一疫,雖能倖免於難,但政府亦感再難置身事外。於是在○四年度施政方針中,就首次提出要在山頂醫院旁興建傳染病大樓的計劃,當時更高調設立“擴建和籌建辦公室”專責工作。就在○六年政府宣佈進入圖則設計階段,兩年後即“有得用”之後,一切卻都“消失”了。時至今日,政府才解釋是當年規劃超出世遺高度限制,工程圖則須重新調整以符合法律要求之故。

    當“傳染病大樓”再次出現在政府的施政報告中,已是一五年的事。時移世易,司長、局長之位幾經易主,但多年以來,釋出大樓項目的資訊少之又少。“傳染病”三字,即使不至厭惡性,在尋常百姓的眼中,亦一定是敏感話題,偏偏就是大樓選址位置、安全級別、隔離設施等最重要的訊息一直從缺。

    十二年後,項目再亮相於公眾眼前時,伴隨的已是政府反覆強調“興建傳染病大樓已晉‘刻不容緩’、‘迫在眉睫’的階段”。就連種種疾病隔離手段是如何先進、科技如何高明,足以確保萬無一失的解釋,也是附近一眾憂心潛在風險的居民反對後,才陸續釋出。沒有正面對話的機會,居民的參與權、表達權無法彰顯,就連知情權亦未獲保障,難怪引起居民的反彈。

    傳染病大樓亦與文物保護的議題有關。大樓屬意興建的地段,為兩幢上世紀初的現代建築風格的灰色小屋,近在咫尺又有正待評定為文物不動產的一段明代古城牆。雖然文遺會去年論證後,一致支持興建傳染病大樓,但小屋拆與不拆?會否破壞古城牆一帶的整體氛圍?至今仍惹爭議。逾十年的光景,若政府一早樂意攤開討論,社會共識可爭取得七七八八,無須落得“急就章”、“用文遺會打圓場”之嫌。

    官民互信的基礎需要長期建立,廣納民意、開誠佈公是其一,也要求政府決策講求科學、連貫,切忌“頭痛醫頭、脚痛醫脚”,更忌臨渴掘井。資訊不對稱、工作透明度不足等為人所詬病的歷史問題,不單擴闊了官民間的鴻溝,損害了政府的管治威信,進一步削弱了政府與公民社會間的互信。要爭取社會的諒解、妥協、支持,不是臨急抱佛脚時苦口婆心地講一句“你信我啦!”

    就可以搞得掂。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