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 選舉涉違規宣傳五宗 卅二人重簽代表法人
  • 南海伏季休漁結束 百多漁船出海作業
  • 菲婦感染登革熱危殆 今年第六宗輸入病例
  • 房屋局加緊為經屋做契 向青怡購者發出許可書
  • 檢院對9被告裁判的聲明
  • 特首晤南部戰區政委魏亮
  • 經局講解青創援助申請條件
  • 陸澳全力追查電騙 司警絕非坐以待斃
  • 新批發市場快將運作
  • 非漢瘧疾今年首傳入
  • 負責任博彩認識度調查將開始
  • 港男涉爆竊女友疑作假證詞
  • 問題利賓納回收擴大
  • 史文工作委員會開會
  • 世旅經論壇興義舉行推介晚宴
  • 井岡山幹部教育學院 澳同學會成立弘揚愛國
  • 宋碧琪重申繼續為民喉舌
  • e行卡•澳門通首發
  • 施家倫建議炒庸官還富於民
  • 陳明金盼來屆立會積極 完善公共利益民生法案

走進近代歷史長廊——澳門博物館

2016-02-22 04:47
  每個城市或地區都會有一座講述當地歷史的博物館。座落在“澳門歷史城區”大炮臺內的澳門博物館,便是這樣一座講述城市故事的博物館。雖然相比起國內許多城市博物館,她的造型似乎不夠 巨集偉, 外觀不夠大氣。然而,澳門博物館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博物館,除澳門故事外,她還講述著中歐兩大文明如何在這塊土地上相遇……
  中歐文明在澳門交匯
  進入正式展廳之前,觀眾會通過一條以秦始皇將軍俑和盧濟塔尼亞武士雕像所引領,通過“文字”、“思想”、“國家”、“宗教”、“科技”、“航海”六個領域,展示中歐兩大文明在澳門交匯前隔空對話的“時間廊”,既揭示了兩大民族在人類文明史上,令人驚嘆的相似和相異,也敘述著地域遙遠的兩大文明間相互溝通瞭解的艱辛。
  這是發生在明清時期的故事:以葡萄牙為代表的歐洲民族,在16世紀中葉來到澳門經商定居,使澳門成為最早並持續至今,中歐兩大民族、文化、宗教、商貿交往的地方。
  提到澳門,也許您會想起聞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澳門》歌詞中的一句:“我離開你的繈褓太久了,母親。”這句話說明瞭澳門是最早與歐洲交往的地方,可別誤解成澳門最早離開祖國的懷抱。其實,澳門中歐交往歷史大致可分為兩個 階段:(一)商貿和文化交流時期(1535-1849,共314年);(二)葡萄牙殖民和管治時期(1849-1999,共150年)。在前一階段的三個世紀期間,澳門由明朝和清朝政府所正式管轄,並派駐官員對澳門以及澳夷(葡萄牙人)實行有效管治。直到鴉片戰爭1842年割讓香港後,葡萄牙總督亞馬留在1849年驅逐中國官員,單方宣佈澳門為葡萄牙殖民地,澳門才進入葡萄牙殖民和管治時期。
  當早期天主教耶穌會士羅明堅於1579年來到澳門和廣州時,曾盛讚中國是一個法治有度和體制嚴謹的國家,當時的歐洲人對中國所知甚少。澳門博物館在“2012中歐文化對話年”展覽《海國天涯:羅明堅與來華耶穌會士》所展示其繪製的地圖,便首次讓歐洲瞭解中國疆域之廣,他還將中國哲學典籍翻譯成拉丁文傳回歐洲,增加歐洲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耶穌會士,作為歐洲的文化精英,通過澳門將西方科技介紹到中國,也將中學西傳,促成了高層次的中歐文化交流。同時,以尊重華人傳統文化的傳教方式,被康熙皇帝稱為“利瑪竇規矩”而被明清兩朝所認可。可惜的是後來教廷的保守派執意改變“利瑪竇規矩”,並最終取締耶穌會,而使這種高層次的文化交流中斷,此乃後話。
  國人對近代史的記憶,往往陷於19世紀晚清時期列強瓜分中國的慘痛往事。我們總以為,西方是多麼先進、文明、富裕,我們總是那麼的落後、貧窮,然而您可曾知道,在16-18世紀,中國曾作為引領世界潮流的典範,被歐洲人所仰慕和追捧?其時,小小的澳門,牽動的卻是整個歐洲和中國。
  博物館在 2013 年舉辦《象映乾坤――中國風》的專題展覽中,講述歐洲耶穌會士經澳門前往中國,同時將中國的哲學、宗教、科學、技術和藝術等知識經澳門帶回歐洲,加上法王路易十四對中國產品和風格的推崇,致使17世紀初至18世紀末的清朝康乾盛世時期,在歐洲掀起長達近兩百年、被稱為“中國風”(Chinoiserie)的熱潮。
  世界航運的澳門樞紐港
  在16世紀到18世紀的西方古地圖中,我們經常見到繪有澳門和世界各重要港口的畫面,原因是明代中葉澳門開埠到清康熙開放廣州港前的一百三十年間,除澳門外,全中國均實施海禁,當時澳門港是中國唯一可對外的港口。澳門港的航線包括:經馬六甲、印度、非洲到達里斯本的歐洲航線;澳門到日本平戶、長崎航線;澳門到東南亞馬魯古航線;以及經馬尼拉到墨西哥、哥斯達黎加、祕魯、巴西的美洲航線。
  在博物館的絲綢展區有一個拍攝自葡萄牙山區的記錄片,展現了中國絲綢技術通過澳門傳到葡萄牙,並沿續至今。其中澳門到平戶、長崎的航線,主要經營生絲和絲綢貿易,因此,澳門是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作出貢獻的主要始發港。
  代表銷往歐洲最早的“克拉克瓷”,其名稱也源自於1603年由澳門出發前往歐洲的大黑船。
  從澳門港通向世界各地的航線,主要出口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等商品。我們不難在歐洲博物館的肖像畫中看到當年的貴族和王室成員穿著絲綢服裝,手裡捧著瓷器茶杯,品嚐中國熱茶的場景,這就是當年歐洲的“中國風”時尚。
  珍貴的澳門民俗節慶
  澳門博物館的二樓有一頂華麗的花轎,它由數千件金屬片、彩珠、纓絡、龍鳳紙塑、絨球等裝飾而成,這是一頂廣式傳統花轎,由經營百年的儀仗老店店東所捐贈。經過數位博物館人員一年多時間的清潔、修復、彩繪,並重新裝嵌而成。她敘述著澳門人從過去延續到今天的民間習俗。
  澳門博物館展示的傳統民俗,還有像“涼茶”、“木雕神像”、“中醫藥”、“粵劇”等,這些項目不少已成為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還曾以專題展覽的形式展示:“舞醉龍”、“神像雕刻”、“道教科儀音樂”等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與此同時,葡萄牙的民俗在澳門也得到很好的保護,如:“澳門土生美食”、以澳門巴圖瓦語演出的“澳門土生話劇”,均已列入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澳門博物館座落的大炮臺,和附近的大三巴牌坊(天主之母教堂遺址),是耶穌會士分別在1617年和1637年所建,為原聖保祿學院的一部分,是當年耶穌會 士觀測天象和進入中國之前學習漢語的地方。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組成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人民日報》  陳迎憲/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