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夏寶龍:澳教育“做得好”
  • 學生深感夏主任關心
  • 長義協訪聖瑪嘉烈中心
  • 輔仁社睡佛堂派福袋
  • 三明政協主席訪澳鄉親座談
  • 防騙工作永在路上
  • 灣區大學生稅收辯論賽揭曉
  • 毅盈女協邀母親嘗拉麵賀節
  • 青年峰會探“演藝之都”
  • 經民智社誕新閣續獻力
  • 金行義工親子清潔海灘
  • 金業公會考察番禺四會同業
  • 各界:堅定自信多作貢獻
  • 南安博士智庫返梓考察賦歸
  • 澳青哈爾濱探合作機遇
  • 文博會下周深圳開幕澳參展
  • 硬筆書法展大炮台迴廊開幕
  • 國慶牌樓口述歷史研究啟動
  • 海暉幼兒了解澳海事歷史
  • 新華夜中辦財務管理培訓

打穩根基方能建美食之都

2016-05-10 06:30

    打穩根基方能建美食之都

    當局昨透露計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澳門列為創意城市網絡中的“美食之都”。申列若成功,為以博彩旅遊業起家的澳門,繼擁有“世遺名城”金漆招牌後再添亮點,有助提升本澳旅遊城市形象及吸引力。但目前本澳是否已具備成為“美食之都”的整體餐飲業水準及城市實力?還是應穩紮穩打,先鞏固好本地特色地道美食的根基,再逐步朝“美食之都”邁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四年發起“創意城市網絡”,是世界創意產業領域最高級別的非政府組織。該網絡旨在提升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具能力的城市可申請加入“文學之都”、“電影之都”、“音樂之都”、“設計之都”、“媒體藝術之都”、“民間藝術之都”、“美食之都”等七個稱號,每個城市只能申報一個稱號,並且各有相應標準。其中申列“美食之都”,在餐飲行業規模、傳統餐廳、傳統食品市場產業、特色傳統烹飪技藝、廚師質素、公眾對美食關注度,都有嚴格的要求。在內地,目前成都、順德已成功申列為“美食之都”。

    本澳作為中西文化交融之地,美食元素亦以多元為賣點。一直以來,本地餐飲業主要以粵菜、土生葡菜為主打,東南亞各國美食亦早已在本澳扎根,加上傳統茶餐廳文化,中西薈萃,各適其適。近年澳門社會經濟越趨國際化,不少外地知名餐廳、食府進軍本澳,加上日新月異的飲食潮流,令本地餐飲業趨多元化,日本菜、韓國菜、意大利菜、法國菜乃至融合菜,南北西東數之不盡的各地美食雲集小城。無論是悉隨尊便的豪華自助餐,抑或體貼尊享的私房菜,識途老饕總能滿足。

    不過,四方食客更欣賞是到澳門舊城區“返尋味”。無論是國際美食雜誌嘉許給讚,還是街坊的集體回憶,澳門的美食之名許多都來自舊區街頭巷尾的地道小食店。這些老店、小店雖非富麗堂皇,不少更是比較簡陋,卻充滿澳門地道特色美食的精髓:吃的不只是美食,還有周遭的歷史文化建築、左鄰右里所滲透出來的濃濃人情味。加上發展多年的特色手信食品,成了本澳最令人驕傲的本土飲食文化。

    近年餐飲業高速發展,人們卻感到本地特色地道美食似乎正走下坡,不少傳統食肆敵不過後繼無人、人資短缺、高昂租金等因素,選擇退場。碩果僅存的亦艱難經營,眼見特色地道美食失傳,街坊最感可惜。換來的,卻是似倒模般出現的各類新式潮流食肆,潮流一過,便無以為繼。即使已被列本澳“非遺”的土生葡菜,近年亦未有長足發展。在客似雲來的旅遊城市,食品質素似乎難以維持水準,餐飲服務水平亦未如人意,難令食客賓至如歸。

    申列“美食之都”,為澳再增一金漆招牌,無疑有助提升本地廚藝界地位、推動旅業多元。但要實至名歸,必須要有扎實根基,首先便要保護及發揚具本地特色美食,同時壯大本地廚師隊伍,吸引更多新人加入,拓展廚藝,一步一脚印,“美食之都”總可達成。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