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夏寶龍:澳教育“做得好”
  • 學生深感夏主任關心
  • 長義協訪聖瑪嘉烈中心
  • 輔仁社睡佛堂派福袋
  • 三明政協主席訪澳鄉親座談
  • 防騙工作永在路上
  • 灣區大學生稅收辯論賽揭曉
  • 毅盈女協邀母親嘗拉麵賀節
  • 青年峰會探“演藝之都”
  • 經民智社誕新閣續獻力
  • 金行義工親子清潔海灘
  • 金業公會考察番禺四會同業
  • 各界:堅定自信多作貢獻
  • 南安博士智庫返梓考察賦歸
  • 澳青哈爾濱探合作機遇
  • 文博會下周深圳開幕澳參展
  • 硬筆書法展大炮台迴廊開幕
  • 國慶牌樓口述歷史研究啟動
  • 海暉幼兒了解澳海事歷史
  • 新華夜中辦財務管理培訓

益隆炮竹廠見證小城蛻變

2016-07-13 06:31

昔日氹仔街坊多從事炮竹業。圖為三十年代的益隆炮竹廠。(黎鴻健提供)

當下益隆遺址雜草叢生,坊間期望活化活用。

    昔日龍頭產業   今天文化古跡

    益隆炮竹廠見證小城蛻變

    炮竹業是本澳昔日主要手工業,養活幾代澳門人。但時移勢易,很多造炮或經營炮竹業店舖多被拆卸,於原址建新樓,而能“存活”下來的,非氹仔舊城區僅存的益隆炮竹廠遺址莫屬。無奈因種種原因,多年來未被活化利用,且業權分散,更爆出連串“換地事件”,致令大衆廣泛關注其發展前景。

    人去樓空雜草生

    今時今日,與旅客必到的龍環葡韻及官也街僅一街之隔的益隆炮竹廠舊址,重門深鎖。為安全起見,業權人長期派員駐守。昔日廠內空間,亦成為發燒友野戰射擊好去處,部分牆身的“BB”彈痕仍清晰可見。由於這些人為破壞,加速了原已殘破不堪、頹垣敗瓦的工業遺址的“死亡”。

    資料顯示,炮竹業與神香、火柴昔日並稱本澳三大工業。隨着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三大工業已成過去。益隆炮竹廠所以被外界高度關注,不僅因其有着八十多年歷史,更是華南地區保存最好、最具工業遺產意義的文物古跡,見證澳門從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旅遊城市。政府有見及此,近年經過積極溝通和協商,取得業權人同意後,一二年至今修復過炮竹廠內十六間小屋,並恆常保育各主體建築,進行除草及樹木病蟲害防治工作等,更好保留原有建築輪廓。

    輝煌時代成追憶

    炮竹廠長期關門,外人不可輕易進入,為其增添神秘色彩。但在長期研究本澳炮竹業學者黎鴻健心中,益隆一點也不神秘。近年他不僅聯同多名氹仔老街坊發起每年一次的“重聚氹仔情”聚會,組織老中青街坊重遊故地,讓老一輩緬懷昔日情,也讓年輕一代於活動中認識過去,加深認識炮竹業史,增強本土歸屬感。且先後出版益隆前世今生的書籍,圖文並茂,讓大衆重溫社區發展史。也有民間團體組織過多次導賞遊,反應不俗。

    從很多老氹仔口述歷史中得知,昔日氹仔為蕞爾之地,除漁民捕魚為業,卓家村及林家村部分村民多從事耕種、飼養禽畜等維生,市內無相應工業,故家家戶戶都曾參與過製造炮竹,成為主要收入來源,藉此養活不少家庭。書中更指,益隆最輝煌時,廠內建有三十多個大小作坊,分佈有序,佔地約三萬平方米,規模很大,但如今已成老街坊的集體回憶。

    建築輪廓顯特色

    廠內建築物獲修復卻未能活用,但依然保留昔日炮竹廠的建築特色,在每個作坊四周築有一堵近一米厚、高約三至四米的梯形土牆,非用一般磚頭砌成,而是用黃泥、砂石混合糯米製成,特為防火防爆專用,避免爆炸時殃及鄰近作坊。每個作坊外更備池水,作火災救急之用。廠內亦種植喬木、榕樹等高大植物,有助減低陽光直射倉庫,具防火效果,顯見老一輩的智慧。

    進入工廠遺址,仍見一條小河,是為廠內連接到黑橋附近的河道,助工人將炮竹經水路運往珠三角一帶出售。然而氹仔區發展很快,河道、池塘等早已成死水池,為蚊蟲溫床,加上雜草叢生,環境衛生成疑。

    平情而論,如此具規模的炮竹工業遺址應獲善用,不管未來能否打造成炮竹主題公園或主題文創區、博物館等,政府都應聯合民間力量,凝聚共識,深挖內涵,為舊城區留住這片淨土,促使更多人尤其青年一代認識氹仔的發展與變遷,提升鄉土情懷。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