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 選舉涉違規宣傳五宗 卅二人重簽代表法人
  • 南海伏季休漁結束 百多漁船出海作業
  • 菲婦感染登革熱危殆 今年第六宗輸入病例
  • 房屋局加緊為經屋做契 向青怡購者發出許可書
  • 檢院對9被告裁判的聲明
  • 特首晤南部戰區政委魏亮
  • 經局講解青創援助申請條件
  • 陸澳全力追查電騙 司警絕非坐以待斃
  • 新批發市場快將運作
  • 非漢瘧疾今年首傳入
  • 負責任博彩認識度調查將開始
  • 港男涉爆竊女友疑作假證詞
  • 問題利賓納回收擴大
  • 史文工作委員會開會
  • 世旅經論壇興義舉行推介晚宴
  • 井岡山幹部教育學院 澳同學會成立弘揚愛國
  • 宋碧琪重申繼續為民喉舌
  • e行卡•澳門通首發
  • 施家倫建議炒庸官還富於民
  • 陳明金盼來屆立會積極 完善公共利益民生法案

澳門科大太空科學研究所探秘

2016-12-26 03:06
  在澳門科技大學校園一幢普通的教學樓裡,幾間看上去十分簡樸的實驗室門口,懸掛著“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的匾額。這裡展示著全澳門最“遙遠”的收藏品——月球石,是澳門青少年天文愛好者心目中引以為傲的科學高地。這裡是中國深空探索路從澳門出發的起點,也是這座小城回歸後科技進步與發展的縮影。
  嫦娥工程的組成部分
  “澳門從地圖上看只是一個‘小圓點’,但在中國行星研究方面所占的分量卻不容小覷。”談起自己的研究領域,研究所助理教授張小平滿是自豪。
  在成立短短5年時間裡,太空所相繼開展了嫦娥一號、二號和三號的探測資料分析、月球科學研究、小行星探測與天文觀測研究等大量科研工作,承擔了中國“863計畫”、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多個科研課題,發表SCI論文近百篇,創下國際上首次利用X射線譜儀得到鎂鋰元素的全月面分佈圖等多項紀錄。
  去年,張小平及太空所客座教授肖龍團隊利用嫦娥三號的探測資料,解釋了月球雨海北部嫦娥三號著陸區的地下結構分層,並分析了可能的形成機制和地質演化過程,被認為是嫦娥工程實施以來顯示度最高的標誌性成果之一,引起了國際學術界高度關注。
  今年,澳科大嫦娥工程多波段探月資料的科學發現專案,榮獲澳門科學界最高獎——澳門特區自然科學獎。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親自為他們撰寫了推薦書。
  參與國家的科學進步
  2009年,中國2050年空間科技發展路線圖出爐。澳門科技大學在國際、國內大力發展航太技術及空間科學的背景下於2011年正式成立太空科學研究所。此後,太空所緊跟國家月球與行星探測步伐,與內地相關機構緊密合作,在該領域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
  “探月工程更為世人矚目的,是嫦娥奔月的美麗飛行瞬間,而探測資料在科學層面的開花結果,則是在一個個鮮為人知的實驗室中完成的。”太空所助理所長梅苞對記者說,“我們應該是最早開始嫦娥資料科學分析的團隊之一。”
  早在2005年,澳科大就開始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合作,開展月球探測有效載荷-小型gamma/x射線譜儀預研究。嫦娥一號和二號衛星正是憑藉該載荷獲取的大量資料,實現了諸多重大突破。
  2014年,澳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實驗室成為中科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的首個境外夥伴實驗室。這對處於爬坡階段的實驗室和太空所來說無疑是莫大肯定,意味著這支年輕的科研隊伍已成長為中國月球和深空探測的重要力量,也為澳門在中國重大科學工程中贏得了一席之地。
  培育澳門科學“金種子”
  從南京大學學成歸來的澳門青年鄧志培,是太空所最年輕的科學家之一。今年,他與合作導師張小平主導的超細顆粒物測試分析平臺,可用於分析天體樣本的物理化學成分和性質。他們還設計了一款模擬塵埃漂浮平臺,建成後可模擬分析塵埃在月球環境中的動力學特性,以便進一步探究月塵的運動及分佈規律。
  對於未來,鄧志培滿懷期待:“希望實驗室未來可以分到一點嫦娥五號帶回的珍貴月壤,使澳門真正躋身國家月球研究的前沿陣地。”
  而對張小平等太空所的“頂樑柱”來說,更大的願望是在澳門發現並培養出更多像鄧志培一樣的科學“金種子”。隨著太空所海內外學術聲望的不斷鞏固,一個致力於科學人才早發現、早培養的“大手拉小手”計畫也悄然展開。
  作為太空所引進的首批內地優才,曾在紫金山天文臺從事天文研究的梅苞教授,就是這樣一位致力於“大手拉小手”的科普專家。記者曾多次在澳門科技周、澳門科學館天文科普講座等活動中見到他的身影。
  2016年,梅苞教授帶領多位青少年前往青海省柴達木盆地,進行了類火星地貌研究的前期取樣工作,把澳門青少年天文愛好者直接帶入這一科學研究最前沿。
  “太空所不只是少數科學家進行尖端研究的陣地,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澳門青少年體驗科學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萌發更多科學‘金種子’。”梅苞說。
  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研究所,是回歸後澳門科學發展與進步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特區政府實施“教育興澳、人才建澳”戰略,大力支持科技創新。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成立10多年來,資助項目數由最初的30個增至今年的62個,資助金額從3000多萬澳門元,增至今年的9000余萬。澳門在太空科學、中藥品質研究、類比與混合信號晶片設計等領域的研究,已經在國際學術界嶄露頭角,科研成果的量和質都有了明顯提高。
  (《人民日報。海外版》  楊懿 劉暢 王晨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