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 選舉涉違規宣傳五宗 卅二人重簽代表法人
  • 南海伏季休漁結束 百多漁船出海作業
  • 菲婦感染登革熱危殆 今年第六宗輸入病例
  • 房屋局加緊為經屋做契 向青怡購者發出許可書
  • 檢院對9被告裁判的聲明
  • 特首晤南部戰區政委魏亮
  • 經局講解青創援助申請條件
  • 陸澳全力追查電騙 司警絕非坐以待斃
  • 新批發市場快將運作
  • 非漢瘧疾今年首傳入
  • 負責任博彩認識度調查將開始
  • 港男涉爆竊女友疑作假證詞
  • 問題利賓納回收擴大
  • 史文工作委員會開會
  • 世旅經論壇興義舉行推介晚宴
  • 井岡山幹部教育學院 澳同學會成立弘揚愛國
  • 宋碧琪重申繼續為民喉舌
  • e行卡•澳門通首發
  • 施家倫建議炒庸官還富於民
  • 陳明金盼來屆立會積極 完善公共利益民生法案

讓科學與觀眾零距離——記澳門通訊博物館

2017-05-01 03:52
  你想知道一封信是怎樣旅行的嗎?你想親手制作一張印有自己照片的明信片嗎?你想體驗駕駛水陸兩用飛機的刺激感受嗎?在澳門通訊博物館,上述要求都可得到滿足。
  保存歷史印跡
  澳門通訊博物館依山傍水,坐落在馬交石山頂。或許是毗鄰始建於19世紀50年代的馬交石炮台的緣故,設計者將它打造成了堡壘模樣。
  澳門通訊博物館於2006年3月1日正式啟用,集中展示數百年來融會中西特色的澳門郵政及電訊發展史。一個細雨綿綿的上午,記者在通訊博物館館長黃錦欣和經理王安儀的陪同下,參觀了這座2000平方米的博物館。
  底層展廳正在展出“新加坡•過去和現在”,這是一個巡回展,澳門是最后一站。澳門與新加坡自古來往密切,展覽以實物、圖片、文字等形式,向人們展示了同是華人為主的社會,彼此間相同和不同的歷史、文化,以及風土人情。
  澳門郵政成立於1884年,在此之前隻有一些來自不同國家的郵政所。二樓展廳四周,展示著承載了澳門郵政發展的記憶:1910年第一個佇立澳門街頭的郵筒(這是澳門最早的6個郵筒之一)﹔1950年代郵差派發信件的單車(鳳凰牌的哦)﹔計量郵袋重量的郵秤,以及數十年前郵政總局大樓門前電話亭內的投幣電話機。這裡還有當時最先進的西門子電話交換機,它們自1929年從上海買來后,一直為澳門人服務到1983年,現在則在這裡向下一代直觀教學,站好最后一班崗。
  按照規定,萬國郵政聯盟的所有成員都要提交自己發行的每一套郵票,同時也能得到其他成員的每一套郵票。因此,澳門通訊博物館因為郵票太多而無法全部展出,大部分郵票做成電子展示,參觀者可以按主題或國家搜索查詢,然后在大屏幕上顯示出來。
  傳播科學種子
  二樓和三樓是電訊展區,也是博物館中最具互動性的區域。除了展出與郵政局歷史發展相關的電訊設備外,還有以電磁、靜電、電報、電話、無線電廣播、模擬電子和數碼電子等為主題的科學展品,讓參觀者了解通訊媒介及技術的發展進程。
  互動教室裡,來自廣大中學附小的同學正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輔導下做手工﹔另有一撥參觀學生則正在制作明信片。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雖然隻有30多人,但他們自己動手設計制作了全館所有的展示、參觀、互動項目,其中超過80%的部分都是可以互動的,以激發學生們的興趣。今年5月在韓國舉行的2013年亞太科技中心網絡理事會年度大會上,通訊博物館自行開發、制作的科學示范“光與顏色”,獲得了創意科學傳播獎。
  “零距離博物館”一直以來都是博物館的“招牌”項目,服務內容和時間由學校與博物館協商,包括適合任何年級學生以及專為學校的紀念日或開放日安排互動游戲、小型工作坊和科學示范的“博樂校園”、“校園駐展”等,將流動展覽帶到校園。
  鼓勵實踐創新
  參觀通訊博物館使用的是電子門票卡,它不但可以記錄參觀者進入和離開的時間,玩過的項目,還可以使用電子門票卡自己動手設計制作郵票、拍照制作明信片、合成電子照片、駕駛電子模擬水陸兩用飛機。
  當年飛行員就是駕駛著這架西科爾斯基S—42型水陸兩用機從馬尼拉飛抵澳門,參觀者模擬駕駛時,可以從模擬飛行器外的大屏幕上觀看到澳門的美麗景色。對於完全沒有飛行經驗的人來說,操縱駕駛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記者在短短的“飛行”途中,飛機兩次倒栽蔥般直插地面。
  博物館為幼稚園中、高班的小朋友設計了“我是一封信”的互動游戲,用60分鐘的時間,讓小朋友了解為什麼人們要寫信,又該往哪兒寄出信件。小學一至三年級學生則可參與“最佳郵差你做得到!”活動——參觀郵件處理及派遞中心,同樣,也以一封寄給外國居住親友的信件為例,講述寄往外國的信件一定要用當地通用的文字書寫姓名、地址,也邀請學生們分組扮演郵差,利用撿信架分撿混合或指定的國家和文字的郵件。
  在三樓的各種展示設備和小實驗中,參觀者可以看到電在通訊中的作用,以及電學的發展歷程。這裡有最早期的“聽筒加線繩”式的電話機,一個老舊的電話交換機前,同學們可以看到當電話撥號時,交換機是如何工作的,甚至親身體驗當接線生的感覺。
  館長告訴記者,博物館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廣大的中小學生,他們佔了開辦7年來共接待21萬多人次的六成以上。一名小學生拿著親手制作、印有自己頭像的明信片興奮地說,這感覺太神奇了,要到一樓把它寄回家然后珍藏起來。“這是科學的搖籃,這是夢想的起點。”一位高中同學參觀后留下了這樣的感言。相信這既是同學們參觀澳門通訊博物館的收獲,也是博物館開辦的出發點。
(《人民日報》  蘇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