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 選舉涉違規宣傳五宗 卅二人重簽代表法人
  • 南海伏季休漁結束 百多漁船出海作業
  • 菲婦感染登革熱危殆 今年第六宗輸入病例
  • 房屋局加緊為經屋做契 向青怡購者發出許可書
  • 檢院對9被告裁判的聲明
  • 特首晤南部戰區政委魏亮
  • 經局講解青創援助申請條件
  • 陸澳全力追查電騙 司警絕非坐以待斃
  • 新批發市場快將運作
  • 非漢瘧疾今年首傳入
  • 負責任博彩認識度調查將開始
  • 港男涉爆竊女友疑作假證詞
  • 問題利賓納回收擴大
  • 史文工作委員會開會
  • 世旅經論壇興義舉行推介晚宴
  • 井岡山幹部教育學院 澳同學會成立弘揚愛國
  • 宋碧琪重申繼續為民喉舌
  • e行卡•澳門通首發
  • 施家倫建議炒庸官還富於民
  • 陳明金盼來屆立會積極 完善公共利益民生法案

德成按:活在當下的老當鋪

2017-06-05 04:11
  圖集
  這裡曾經是澳門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今天是遊客必到的“手信街”。只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人流如織的新馬路上,一座不起眼的灰色三層小樓上那“德成按”三個字到底意味著什麼。但如果跟上了些年紀的澳門人提起“老當鋪”,他們一定會想到這間當年的澳門第一當鋪。
  古老行業 興衰起伏
  典當業是人類最古老的行業之一,堪稱現代金融業的鼻袓,是今日抵押銀行的前身。
  根據史料記載,澳門的當鋪早在清朝就已出現。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典當行業在澳門迅速發展的時期。由於抗日戰爭爆發,香港和內地許多民眾為了躲避戰火來到澳門。當時物資供應短缺,百物騰貴,不少人只能去當鋪抵押物件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澳門雖然沒有直接被戰火燒到,但戰爭使經濟不景,社會上卻盛行“嫖、賭、毒”的風氣。不少人經常出入當鋪抵押物品,以滿足不良嗜好。
  港澳當鋪招牌通常是蝙蝠咬著一個銅錢。蝙蝠象徵“福”;銅錢則喻意“利”,取于人於己有福有利之意。
  港澳的典當業全盛時期可以分為“當”、“按”和“押”三種,其中以“當”的經營資金及規模最大、最雄厚,“按”則次之,“押”的資金最小。如今“當”已消失多時,雖然“押”的利息最高、週期最短,但抵押物品所得的金錢較多,因此成為賭徒或急需現款的人士經常光顧的地方。
  澳門的典當業與賭博業息息相關,大量集中在繁華而接近賭場的地區。賭場均為24小時營業,所以不少押店招牌下面都注明“通宵營業”。又因為過去賭客大都來自香港,因而一些當鋪還設了“澳門押,香港取”的特別經營方式。提供此項服務的當鋪,門側會寫上“港九取貨”的字眼。
  時至今日,澳門街頭看到的典當行,往往是賭場周邊開設的“押”,其經營方式和規模與過去相比,也已發生了巨大改變。
  百年老店 前世今生
  德成按始建於100年前的1917年,坐落于繁華的新馬路上,由富商高可甯、黃孔山開設。整個德成按由4棟建築物組合而成,分別是當樓、貨樓、銀號以及商鋪。它以富衡銀號為中心,三層高的當樓建在街角,後面是高達22米狀似碉樓的七層貨樓,貨樓和當鋪之間有一條長長的窄道,又名“冷巷”,起到防火的作用。而商鋪的最大效用就是出售斷當的貨物。因為按當時的規矩,它不能在當鋪裡直接出售。
  當鋪的櫃檯高高在上,借款者需要舉起抵押品才能遞進視窗,故接待員稱為“朝奉”,也叫“二叔公”、掌櫃。在大門與櫃檯間有一木板稱為“遮羞板”,功效有二:一來防止路人看到有損客人顏面,二來防止歹人看到貴重物品起意作惡。櫃檯裡有“票台”和“折貨床”以進行交接手續。客人完成典當後,往往由開在旁邊的側門出去。正門進,偏門出,取走偏財運、發偏財之意。
  當時的當鋪不僅是應付一時之需,而且具有現代銀行保險箱的職能。有錢人家的貴重物品亦會放在這裡保管,當鋪則根據物件自身的價值收取適當的費用。而當鋪收物並沒有門檻,無論是什麼東西只要有幾分價值就可當幾分,並不像今天的抵押只收貴重值錢的物品。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澳門經濟開始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銀行業的興起及一些新式押店的應運而生,大大地影響了舊式的典當業,許多舊式當鋪相繼結業,“德成按”就是其中之一。1993年,曾經是澳門最大當鋪的德成按宣告結業。
  穿越歷史 留下足跡
  德成按結業後一直空置,直到2000年,業主有意將其出售改建。澳門政府主動出手與業主接洽,最後商定政府出資140萬澳門元進行修葺,修葺後的當樓底層和貨樓作為典當業展示館,當樓的其他層及相鄰的富衡銀號,則交由業主使用,現在是包含“金庸圖書館”在內的“文化會館”之所在。
  參觀者要花5澳門元買票後,才能走進這座已經“華麗轉身”的老當鋪。經修復翻新後的德成按完全保留了原貌,門窗雕花﹑螺旋樓梯﹑中庭採光等內部建築風格依然。狹長的票台、貨架、器具、印章、當票、帳簿、舊照片等,讓走進來的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紀那遙遠動盪的年代。
  穿過窄窄的冷巷,踏進七層貨樓,近百年的樟木貨架依然完好如初,散發著淡淡的樟木香。所有的櫃子和保險箱都被鐵網圍著,當年每一層都有專人負責打理。沿著往返曲折的木梯往上爬,放眼所見全是貨架,而保險箱均在一層。阿榮說,最貴重的物件放在貨樓的最下層,出於安全考慮,不論是發生火災、水災、盜匪等,都方便第一時間搶救出來。
  受益於官、民、商三方合作發展的創新模式,這棟原本面臨拆除的老字型大小,如今已成為獨具澳門特色的旅遊景點。2004年,德成按修復專案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榮譽獎。2010年,德成按被“原封不動”地複製到了上海世博會最佳城市實踐區。
(《人民日報》  蘇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