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旅博會逾3.5萬人流 成交勝去年
  • (一家之言)餐飲業創新轉型引客
  • 財爺:首季經濟增長在預測區間
  • “積金易”平台6·26投運
  • 港府: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
  • 陳國基:延續金庸熱講好中國故事
  • 攜程集團受惠旅遊業復甦
  • 抓緊低空經濟發展新機遇
  • 跨境理財通為金融機構帶來機遇
  • 關注中葡論壇會議新成果
  • 港股上周急升 後市考驗250天線
  • 聯線遊料倍增 做好跨境配套
  • 生產力:首買優惠 打開市場
  • 學者:提高顧客體驗 優化商品
  • 青企:以商業客戶作主軸線
  • 中銀中小企:更多自動化省成本
  • 旅行社:營業額大增 銷情理想
  • 智能手信店 打造文創銷售平台
  • “五一”勞動節料有驟雨
  • 日圓兌美元跌破158:1

英大選脫歐與經濟前景

2017-07-23 06:35


    英大選脫歐與經濟前景

    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在一四年九月贏了蘇格蘭獨立公投及成功把蘇格蘭有意脫離英國的議題擱置後,繼而在一五年大選中勝出,並為保守黨以331的大比數奪取英國國會下議院650議席中超過一半的席位。大好形勢下,卡梅倫期望趁此政治優勢,徹底粉碎“疑歐”陣營提出英國脫離歐盟的倡議,故在還未準確衡量英國選民對歐盟的不滿情緒下,倉卒在一六年二月二十日宣佈決定在六月廿三日舉行全國“脫歐”公投。

    大選在“脫歐派”勝出後,卡梅倫輸掉這場政治博弈,黯然在七月十三日辭去保守黨黨魁與英國首相的職位,繼而在九月十二日辭掉國會議席。在英國的政制下,首相一職是由國會執政黨黨魁擔任。當首相因任何理由不能繼續履行職務,他必須辭去黨魁職位,該黨則以內部選舉方式選出新的領袖,兼任首相一職。

    增加脫歐談判籌碼

    在是次的內部選舉,特雷莎 · 梅在一六年七月十一日當選為保守黨黨魁,並在兩日後接任英國首相一職。雖然“脫歐”公投導致卡梅倫的政治生涯受挫,但並未對保守黨造成太大影響,因公投並非國會大選,對保守黨在國會內的執政地位絲毫無損。其次,主要反對黨工黨黨魁郝爾彬,無論在工黨黨內或在英國選民中,支持度均不足。或正因這緣故,為挽救在公投的失利和彌補黨內的分歧,上任僅九個多月的特雷莎 · 梅在今年四月十八日宣佈六月八日舉行大選。

    按照原定時序,英國國會大選理應定在三年後的二○年五月,但特雷莎 · 梅毅然決定提前舉行大選,必有其一籃子理由。首先,特雷莎 · 梅意圖趁對手工黨陣腳大亂之際,憑藉大選增加保守黨在下議院的議席。若保守黨在下議院佔更大多數議席,等同增加“脫歐”談判籌碼;她可在談判時採取更強硬立場,無論與歐盟達成任何協議,在下議院獲得通過的機會亦大大加強。

    其次,期望削弱意圖脫離英國爭取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SNP)在一五年大選時增加的席位。最佳情況是保守黨可全取回失去的議席,就算工黨奪取SNP議席,這情況也可以接受。誠如剛過去的香港特首選舉,泛民口號是“ABC”(Anyone But CY——除了梁振英,任何人均可),英國保守黨在這次大選中,採取的心態是“ABS”(Anyone But SNP——除了蘇格蘭民族黨,任何人均可)。

    提前大選民意認可

    同時,“脫歐”議題在英國及各黨派同樣造成分裂,在工黨和保守黨內,同樣都有着在下議院頗具影響力的少數認為“脫歐”是不智之舉的議員。對特雷莎 · 梅而言,是次大選可說主要是期望在前述情況大獲全勝後,可平息因“脫歐”公投所引發保守黨黨內種種相關不利因素。

    雖然以上理由各有依據,但特雷莎 · 梅決定提前大選的最重要原因,可能是個人因素。誠如前述,她之所以可成為英國首相,純粹由於執政保守黨內部轉換黨魁。故雖然保守黨仍擁有選民的委托與授權繼續執行管治任務,但她本人作為首相卻並沒有獲得選民的親自授權與認可。因此,若她這次帶領保守黨在大選中勝出,不單鞏固保守黨黨魁的領導地位,亦名正言順地得到民意授權繼續擔任英國首相的職位。

    可惜事與願違,大選結果令保守黨不但未能加強在下議院已過半數的優勢,議席更不增反減,650議席中只保住318席位,較現屆少13個議席,未能超過326席的門檻,失去過半數的優勢,更出現懸峙國會局面。

    削長者社保成失誤

    是次大選失敗原因甚多,其中一項失誤,相信是她把長者社會保障改革放進保守黨選舉政綱的決定。這些改革減少了福利,影響上了年紀的選民群眾,他們多是在早前公投中支持“脫歐”的主力骨幹。

    在大選期間的數宗恐怖襲擊,無端令矛頭指向入主唐寧街前曾任內政大臣多年負責英國國內保安的她身上,埋怨近年緊縮政策令前線警力嚴重不足所致。大選失利,雖然SNP在這次大選中將上屆贏得的56個議席失去21席,挫掉倡議蘇格蘭脫離英國獨立的銳氣,對她而言則無甚欣喜。不過SNP新黨魁和蘇格蘭首席部長施雅晴在六月廿七日公開聲稱在英國“脫歐”前,不會再發起第二次“蘇獨”公投。

    至於“脫歐”一事,英女王於六月廿一日發表女王講話時,特雷莎 · 梅在演辭中提出27項與這兩年間新政府施政綱領有關的法案,其中有8項是與“脫歐”有關連。同時,保守黨正尋求與其他政黨籌組聯合政府,並正與在下議院擁有10個議席,代表北愛爾蘭基督教徒的民主統一黨(DUP)商議。保守黨現有318個議席,如果加上DUP的10個議席,將超過326席的門檻,保持過半數的規定優勢。

    保守黨仍有機挫敗

    六月廿七日,保守黨宣稱與DUP達成信心和供應協議,但DUP不會派員進入內閣,意味保守黨只能籌組少數政府,並承諾政府將注資10億英鎊在北愛爾蘭事務上。

    上述協議只是共同合作協議,而不是進入內閣結盟;這意味DUP在國會下議院重要表決時,例如保守黨面臨不信任動議時,支持保守黨,確保保守黨可繼續執政。另外,保守黨亦可預期所有關於“脫歐”法案可在下議院順利通過。但與“脫歐”無關的其他法案,DUP將以自身立場獨立審視,並不保證保守黨可順理成章獲得DUP的無條件支持。這亦意味保守黨政府仍有機會在執政期間面臨重大政治挫敗。特雷莎 · 梅本人作為英國首相和保守黨黨魁的地位,亦將一如前首相卡梅倫在“脫歐”公投後,可能受到難以站穩住腳的衝擊。

    誠如前述,在英國國會政制下,英國首相是由在下議院內的執政黨經內部選舉成為黨魁的人擔任,並非經選民產生而成。是次大選失利,引發保守黨內對特雷莎 · 梅的不滿,亦正醞釀另選新黨魁的情緒,有機會接班的人選,包括外相約翰遜、財相夏文達、內政大臣盧綺婷、脫歐事務大臣戴德偉等。如果新的保守黨黨魁一旦誕生,意味着另一位英國首相將出現,內閣可能再次籌組。這些變更對“脫歐”談判的方向和實質內容,亦將與在特雷莎 · 梅現時領導下的政府大有區別。

    脫歐法例料多阻撓

    就算“脫歐”法例可順利在下議院通過,還需經過由神職貴族和世俗貴族組成的上議院批核。批核過程中,上議院往往對法案重新審閱或修改。上議院雖不能阻止這些法案通過變為法例,但可強迫下議院重新考慮原先的決定為由,延遲整個立法程序。目前上議院的組合稍為傾向“親歐”,可以預料任何與“脫歐”相關的法案必會從維護歐洲/歐盟利益的觀點上加以審視。

    如今年三月,上議院為阻撓“硬脫歐”,特意加設一道屏障,要求英國政府必須與歐盟在“脫歐”談判上達成任何協議,提交英國國會作有約束力的表決。特雷莎 · 梅反對這一提案,指使英國政府上訴至英國高等法院,但最終還是讓上議院贏了這場訴訟。

    對英國來說,“脫歐”可能是她自七二年加入歐盟後最重要的經濟發展歷程,可以肯定的是,這更是她在政治上最分化的一次經歷。值得一提的是,早前英國法院裁定,與“脫歐”相關的法例,必須提交英國國會兩院投票作有約束力的表決。兩院的爭議,將不單只是基於經濟的考慮,更將是兩黨在政治上包括偏激的政見、愛國的情懷、國家安全等因素的角力。

    (上)

    鍾立雄暨經濟研究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