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高士德區一間日用品店被揭涉嫌非法進口及無牌供應藥物
  • 社工局:日後院舍青少年若外出後尋找不果 所有受資院舍最遲要晚上11時報警
  • 兩間食品廠被揭共用340公斤過期餡料製包點 市政署:有兩間食店售賣
  • 團體到勞工局遞信 要求檢視政府外判商用大量外僱、「專才引進」政策
  • 今早清晨湖畔大廈火警 疑電線短路引致 150人須疏散
  • 巴士現性騷擾 嫌犯曾有前科
  • 昨晚上機場附近一女途人橫過馬路被撞倒 涉嫌酒駕司機不顧而去
  • 昨晚上機場附近一女途人橫過馬路被撞倒 涉嫌醉駕司機不顧而去
  • 美國人權報告批本澳言論、集會、結社、政治參與等自由及權利「嚴重」受限制 特區政府: 罔顧事實、抹黑
  • 文發基金:去年批出資助約二億 涉一千七百多個活動及項目 一億多免息貸款待還
  • 指露宿初中生從未「幾日無返院舍」教青局:學生或因當時「一時嘅情況」導致此訊息
  • 內港碼頭對開海面昨日發現一男性浮屍
  • 本月初「少年」輕生 教青局未發稿公佈? 黃嘉祺:因應個案 「個別處理」
  • 石排灣業興大廈第八座停電逾一日半 修復需時 三長者需入住臨時院舍
  • 文化局:爭取今年內落成啟用青洲坊圖書館
  • 新中國精英:走向全球舞台的競爭之旅
  • 就「生態島」項目查詢市政署、環保局、海務局十數個問題 涵蓋海豚保育、環境影響、建造細節等 無一獲正面回應
  • 中葡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明開幕
  • 梁孫旭促檢視缺場地的熱門運動 馬場用地或可開闢為臨時體育場地
  • 拆掉再重組

博物館的力量

2022-05-17 13:40
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澳門一如以往地亦有參與,並於5月29日(星期日)下午舉行「2022澳門國際博物館日嘉年華」。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在澳門,「博物館的力量」又是如何? 根據統計局2021年第2季「市民參與文化活動調查」,在各文化活動中升幅最大的是參觀博物館或世遺景點(12.31萬人),增加60.6%。據統計局分析,在本地遊項目的推動下,參觀博物館或世遺景點的活動參與率上升9.8個百分點至26.6%,但活動的平均參觀次數為2.9次,較去年同季下跌0.2次。而在「為何沒有參與」這複選題中,表示「沒有興趣」、「沒有時間」、「之前曾參觀」的分別有64.4%、48.9%、21.2%。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定義,博物館是「為社會及其發展而服務的非牟利、非臨時機構,以收集、保護、研究、交流及展示人文與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教育、研究及觀賞之用。」而「國際博物館日」之目的,是提升「博物館作為文化交流、豐富文化和發展各國人民之間相互瞭解、合作與和平的重要方式」這意識。今年為着「博物館的力量」這主題,協會希望從3個角度探討博物館對公眾可帶來的正面影響,包括:達至可持續發展、在數字化及可及性方面創作、透過教育凝聚社群。 環顧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不少早已從這三方面前進。例如在台灣,故宮博物館亦推出各種各樣的活動與策展,拉近社群與博物館的關係。例如和當地關注東南亞移工的非牟利團體ONE-FORTY合作,設計中文學習單,介紹象形文字概念,讓移工在故宮的鐘鼎器物上尋找課本裡的一個個中文字。移工憑證件也可以在台灣的故宮博物館櫃檯免費租借印尼語導覽機,以了解展覽內容。而在日本,早前就有媒體報道,東京都江戶東京博物館推出了手機應用程式《HYPER 江戶博(暫譯,ハイパー江戸博)》。據介紹,程式以「尋找、發現、收集江戶」為題,使用者將一邊收集 100 件收藏品,一邊漫步於正在舉情煙火祭的兩國橋周邊,非常有趣。 大灣區當然也不落後。2022年4月最新公佈的第一季度「中國博物館熱搜榜」中,廣東省博物館就位居全國第四,在省級博物館中位列第二,除了出色的策展,廣東省博物館也在官網免費公開逾5000張文物高清數位影像,另外也少不了館藏文物高精確度三維模型。 線上展覽澳門博物館當然也有,這在疫情下的今天幾乎已成了基本。但從數字看來,澳門缺少的或許不是藏品或技術,而是與市民接觸的能力。這裡說的「市民」不只是華人,也包括葡人及其他國籍人士,也包括移工。這就回到「博物館」本身的工作:收集、保護、研究、交流及展示。如何不斷收集、研究、交流,發掘與論述澳門故事,是澳門一所又一所博物館的責任。澳門的歷史豐富,不應該只停留於日復一日的常設展。這裡說的不只是文化局,而是所有管有博物館的部門。「說好澳門故事」不是一個部門的責任,更是全澳門各持份者的責任。唯有重視博物館策展的各種可能性,唯有重視博物館與公眾的關係,博物館才有希望達至可持續發展、在數字化及可及性方面創作,以及透過教育凝聚社群。這樣,我們才有希望看見屬於澳門的「博物館的力量」。 (來論照登,僅代表來稿人立場) 這篇文章 博物館的力量 最早出現於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