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專題故事
  • 要聞
  • 體育
  • 娛樂
  • 產經
  • 即時新聞
  • 澳聞
  • 中國
  • 國際
  • 生活
新聞
  • 金管局提醒警惕偽冒銀行貸款廣告
  • 調查指本澳居民上網率維持九成三 網絡隱私安全受社會關注
  • 2024年度泳季明日開始 當局料五一假期海灘人流增多
  • 美國密歇根州爆高致病性禽流感 市政署:涉疫區禽肉及其產品不批入口申請
  • 首季交通意外按年升20.6%至3,755宗 跨境汽車流量較同期升39%
  • 廉署揭兩關員涉誇大病情請病假騙薪酬 無需上班獲逾300萬
  • 澳琴聯動拓商機 橫琴支持葡語系國家科技交流合作政策講解會舉行
  • 近300種藥物獲批 深合區指定醫療機構可使用澳已上市藥物
  • 即將進入風季 市政署拜訪團體推防災減災工作
  • 五一黃金周料日均迎客13萬 高峰期每日逾70萬人次出入境
  • 煮麵炒菜沖奶茶通通全自動 當局研餐飲業智能化升級支持措施
  • 橫琴主要景區去年迎客1,168萬 業界指琴澳旅遊團助開發新線路
  • 後台電子化資助擴至多行業 以科技賦能中小企升級轉型
  • 日圓貶破160再創新低 午後反彈引來干預揣測
  • 優質礦藏愈來愈少 銅價漲破10,000美元
  • 日擬擴大限制四項半導體技術出口 商務部:有損全球供應鏈穩定
  • 友誼橋往氹仔方向旅遊巴貨車相撞 約30人受傷 旅巴司機一度被困
  • 餐飲業智能升級方案展示會舉行 助中小企升級轉型
  • 廣告商會:惠澳措施拓會展演藝業市場 促澳門創造獨有文旅產品增強競爭力
  • 林定國:23條立法無損新聞自由 不論對政府批評多尖銳

「地攤經濟」火熱背後的冷思考 「煙火氣」漸變「烏煙瘴氣」?

2022-10-11 10:01
在夜市地攤經濟帶動下,內地後備廂(車尾箱)創業逐漸火了起來。 (互聯網圖片)
遍地開花的夜市及車尾箱集市經常發生佔據道路及食安隱患等問題。圖為內地城管處理佔道經營的攤主。 (互聯網圖片)

今年「十一」黃金周,大灣區內地各市夜間經濟暢旺,包羅萬有的夜市活動更成為吸引外地遊客打卡、刺激本地居民消費的夜間經濟主要推動力。早有本澳團體及議員提議,澳門亦應參考內地,在多區設置恒常性夜市活動,包括每周舉辦時下最火爆的後備廂(車尾箱)集市等,一方面可刺激消費、盤活內需,另一方可促進靈活就業,降低失業率。而大灣區遍地開花的夜市、市集、車尾箱創業,雖在短短兩年間蓬勃發展,但隨之產生的交通、環境衛生及食品安全的等一系列問題卻令當初的「人間煙火氣」變味,甚至被批評變得「烏煙瘴氣」。

為了疫下能夠活絡並刺激基層經濟,李克強總理在兩年前的一席話:地攤經濟「是人間的煙火,是中國的生機」,徹底扭轉了過去幾年各界對地攤經濟的負面批判,大灣區內地各市積極響應號召,相繼開放地攤及夜市,車尾箱集市亦逐漸火了起來。一輛經過裝飾或改裝的私家車,低廉的攤位費,蛋糕、酒水,衣服飾品等門檻較低的項目讓不少年輕人躍躍欲試。

本報記者採訪多位在廣州、珠海、佛山等大灣區內地城市經營夜市攤位近兩年時間的老攤主,談談他們對當地夜市及市集活動的深刻體會。

商品魚目混珠、以次充好

陳小姐是在2020年10月加入市集創業大軍,當時她因疫情原因失業半年,由於早年對手作飾品有興趣,於是保著嘗試的心態,製作一批飾品到市集出售。她表示,據她兩年多的觀察,魚目混珠、以次充好的情況在飾品攤位尤為嚴重,特別是在旅遊景點的市集,同一件飾品對本地人和外地遊客是兩個不同價格。另外,「大牌同款」、「名牌A貨」更是明目張膽地擺滿整個攤位。

談及消費者遇到上述情況如何維權,陳小姐講述了一個在當地曾引起熱烈討論的案例,事件發生在廣東某著名旅遊景點的市集,一名市民在一個飾品攤位購買了一件精品首飾並支付300多元(人民幣,下同),其後他翻查淘寶發現,幾乎一模一樣的首飾只賣20多元,於是隔日返回檔攤找攤主要求退貨,但攤主堅持不肯退款,該市民便拍下檔攤及攤主照片,並附上事情發展經過放到「小紅書」上,結果引起十幾萬的點擊和數千跟帖回覆,其後攤主覺得事態失控,於是透過市集主辦方將款項退回該名市民,該市民隨後亦在「小紅書」上刪除相關內容。對於此事,陳小姐認為,由於缺乏明文規管的退款退貨機制,買到假貨次貨或認為貨不對板的市民,很多時候只能自己想辦法維權。

管理粗放混亂、食安存隱患

本身是上班族的宋先生在今年年初試水車尾箱創業,據他介紹,參加車尾箱市集要「三證齊備」: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個人健康證。但他坦言,並非所有攤主都符合相關規範,特別是個別自發組織的車隊,「三證不全」甚至「三證俱無」的情況尤為嚴重,所出售的食品未張貼保質期等標籤已是習以為常。他又舉例稱,有些「走鬼車尾箱」更為惡劣,他們會專門在市集外圍流竄,讓市民誤以為是市集活動的一部分,他們專門售賣一些來路不明的食物或酒水,是極為嚴重食安隱患。

同行內卷嚴重、陷惡性競爭

除食安隱患外,夜市、車尾箱集市的經營品類亦趨向同質化,令攤主陷入「內卷」之中。例如,售賣飲品和甜品往往就成為了他們的第一選擇。但是,縱觀幾個大型車尾箱集市,十輛車中大概超過一半都是在售賣檸檬茶。車尾箱集市商品種類的雷同,既削弱了遊客的消費意欲,也減少了攤主們的經營利潤,甚至會導致惡性競爭。

如今夜市、車尾箱集市的興起對於年輕人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副業,個性又自由,對於城市來說,也增加了一份溫暖的煙火氣。但不能忽視的是,當去掉「車尾箱」頭銜後,擺攤、夜市這些詞總繞不開「城市管理」、「 食品安全」等問題。有內地學者認為,夜市、車尾箱集市要朝著良性發展,一方面是要將其推入法治軌道,讓車尾箱集市合法存在,讓攤主們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另一方面,相關執法部門也要加強夜間監管,保證城市秩序與食品安全。

夜市及車尾箱集市固然有刺激消費、促進就業、盤活內需的積極作用,但隨之而來的食品安全、環境污染、噪音污染、佔據道路、商品同質化等問題亦不容忽視,否則原本充滿人情味的「煙火氣」極可能淪落為「烏煙瘴氣」。至於如何結合本澳實際情況加以優化,使之能在小城落地生根及開花結果,值得各界廣開思路、建言獻策。

力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