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旅博會逾3.5萬人流 成交勝去年
  • (一家之言)餐飲業創新轉型引客
  • 財爺:首季經濟增長在預測區間
  • “積金易”平台6·26投運
  • 港府: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
  • 陳國基:延續金庸熱講好中國故事
  • 攜程集團受惠旅遊業復甦
  • 抓緊低空經濟發展新機遇
  • 跨境理財通為金融機構帶來機遇
  • 關注中葡論壇會議新成果
  • 港股上周急升 後市考驗250天線
  • 聯線遊料倍增 做好跨境配套
  • 生產力:首買優惠 打開市場
  • 學者:提高顧客體驗 優化商品
  • 青企:以商業客戶作主軸線
  • 中銀中小企:更多自動化省成本
  • 旅行社:營業額大增 銷情理想
  • 智能手信店 打造文創銷售平台
  • “五一”勞動節料有驟雨
  • 日圓兌美元跌破158:1

完善場館配套 助實演藝之都

2023-11-16 06:35


    完善場館配套  助實演藝之都

    【本報消息】施政報告強調體育、文化、旅遊產業聯動發展;澳門擬建“演藝之都”、“體育之城”。有娛樂製作業者表示支持,建議從發展過程中讓本地藝人、居民同步成長,如與外地藝人同台演出,提升居民藝術文化素質。同時相關的硬件配套設施需持續推進,以實力邀頂流來澳演出,助實“演藝之都”之名。

    引領本地人參與

    會展產業聯合商會理事長、棋人娛樂製作行政總裁及創作總監謝復生表示,本澳演藝產業發展蒸蒸日上,陸續有不少海內外演藝人士來澳演出,澳門或可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演藝之都”。但“演藝之都”倘無本地人參與,只是“他人”的場地,似乎名不副實。建議要兩者取得平衡,讓澳門藝術界人士同步成長。

    如最近有演唱會可讓所有藝人在同一舞台演出,令各地演出者互相交流學習,這方式實屬難得,但並非每個演唱會都有此機會,有些會分級數劃分舞台,莫說本地藝人難參與學習,其他地區的藝人也難有交集。建議日後所有藝術類別的海外演出者來澳演出時,政府可倡議主辦方要有一定比例的本地人參與其中。

    沉浸式教育藝術

    其二是教育的提升。藝術並非在課堂繪畫、聽音樂便成事,倘可讓學生走出課室,“昇華”至課外觀賞,讓教師從旁指導如何欣賞音樂、舞蹈劇場等,在全城沉浸在藝術氛圍下,“演藝之都”之名更實在。

    其三是配套問題,更是核心問題。澳門新增不少演出場館,硬件設施相當完善,也獲不少來澳演出藝人稱讚,對拉動經濟內外需及帶動文創產業復甦有積極意義。但倘場地發展停留於現階段,澳門將被“比下去”。如香港已宣佈啟德體育園主要設施,預計明年底前分階段竣工,主場館可全天候開放,不受惡劣天氣影響,更可容納五萬人。

    他稱現時娛樂製作公司要邀請“頂流”藝人來澳演出不容易,對方相當看重場地的大小。建議政府想方設法做好場地配置,讓“演藝之都”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