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專題故事
  • 要聞
  • 體育
  • 娛樂
  • 產經
  • 即時新聞
  • 澳聞
  • 中國
  • 國際
  • 生活
新聞
  • 美強制TikTok不賣就禁 周受資:將提法律挑戰
  • 日圓貶勢止不住 日銀最快周五出手干預
  • 妻子涉貪遭調查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下周一決定去留
  • 歐元區4月PMI遠優於預期 歐洲央行或延後減息時程
  • 持續投資民營煉化企業 沙特阿美擬入股恒力石化
  • 歐盟對中國醫療器械採購啟動調查 汪文斌:歐盟一步步走向保護主義
  • 不買股票和加密貨幣 超級富豪投資策略大不同
  • 日圓匯率進一步下探 當局準備阻貶不排除升息
  • 歐洲碳價腰斬 綠色轉型基金失血
  • 世界各地衝突不斷 去年全球軍費創歷史新高
  • 日圓貶值利好日本房市 外資瞄準飯店倉儲公寓大樓
  • MF:印度明年超越日本 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 若通脹繼續高漲 日銀:將非常可能升息
  • 完成第四次減半後 比特幣價格維持穩定
  • IMF上調亞洲經濟增長預期 稱亞洲央行不需隨美聯儲起舞
  • 受美國對華禁令影響 ASML新訂單不如預期
  • 訪印尼會佐科維多多 庫克考慮在印尼建新供應鏈
  • 中東局勢暫緩 國際油價下跌3%
  • 鮑威爾:通脹回落缺乏進展 暗示減息或延後
  • 傳挹注西貢商銀240億美元 張美蘭掏空案動搖越南國本

全球油企大量購買碳匯「洗綠」 綠色和平:碳匯減排存方法學漏洞

2023-11-28 07:01
綠色和平指出,油企透過購買林業碳匯減排,而非自身實現碳中和。(網絡圖片)
綠色和平認為,油氣企業應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業務,對外披露其碳交易的詳細信息。(美聯社圖片)

聯合國氣候峰會本週登場,各國將首度正式評估在2015年締結巴黎氣候協定迄今的抗暖化進展。會議前夕,環保組織綠色和平11月27日發布針對油氣行業的報告,指油氣公司大量通過購買林業碳匯等形式進行碳抵消,存在「洗綠」行為。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11月27日發布針對油氣行業的報告,指油氣公司大量通過購買林業碳匯等形式進行碳抵消,存在「洗綠」行為。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今年5月發布的報告,全球能源相關排放中,石油和天然氣生產活動約佔總排放的15%,相當於51億噸溫室氣體排放。在國際能源署的2050年零排放場景中,這些活動的排放強度需在2030年前下降50%。

但至目前,全球收入前十的油氣公司內,僅殼牌、英國石油公司和道爾達能源三家公司制定了2050年的淨零目標。這三家公司也在今年紛紛降低承諾。殼牌此前承諾,在2030年前每年減產1%至2%,今年6月卻又表示生產將保持穩定直至2030年。英國石油公司和道達爾也先後宣布,將2030年前石油和天然氣生產中的目標減排量,從35%到40%縮減為20%到30%。

大量購買林業碳匯「洗綠」

與此同時,油氣公司大量通過購買林業碳匯等形式進行碳抵消,存在「洗綠」行為。以林業碳匯為主的碳抵消,為油氣企業提供了一種相對便捷的「減排」方式。報告稱,當企業發現可以通過投資碳抵消來「低成本」達成環保承諾時,他們會更傾向於選擇這種快捷方式,而非花費更多時間和資源進行長期的、徹底的清潔可持續技術變革。

不斷有油氣企業推出「碳中和液化天然氣」、「碳中和駕駛」等概念與產品,以達到宣傳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目的。而實際上,全球碳市場觀察網2021年針對殼牌、英國石油公司、道達爾能源、俄氣、埃尼、馬石油、中石油、中海油等十家石油公司的18個「碳中和」聲明中分析,發現沒有任何公司產品達到可以將其化石燃料產品稱為「碳中和」的最基礎要求。

誇大減排效果 存方法學漏洞

報告認為,在林業碳匯開發過程中,存在諸多方法學漏洞與爭議,如項目誇大減排效果,將已經存在的碳儲存標榜為額外減排等。比如殼牌、中國石油、中國海洋石油集團購買的秘魯藍色山脈項目就遭到質疑。該項目的目標是保護秘魯藍色山脈地區135萬公頃的森林和高保護價值物種。這些買家宣稱,如果沒有他們的投資,該區域將會面臨嚴重的環境威脅。而實際上,這片區域項目開始的七年前就已經被秘魯政府列為保護區,在項目開始兩年前杜絕了非法開採活動。

自然災害及人類活動導致森林的儲碳能力下降,則是另一重風險。其中,植樹造林是林業碳匯項目中的主流類型之一,人工林面積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增加。但單一樹種人工林更容易發生火災,造成直接的碳排放,也影響碳匯效益。

2018年,美國北加州艾迪牧場的一個碳抵消項目(包括大量的草地、灌木以及黑松、冷杉和橡樹)發生火災。該項目宣稱自己能夠提供約28萬噸碳信用額,而這次大火燒毀了其中的99%。荒謬的是,大火之後它的碳信用額仍在繼續售賣。

針對以上情況,報告建議,殼牌、英國石油公司、道達爾能源、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油氣企業應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業務,對外披露其碳交易的詳細信息。同時,購買碳匯應被視為深度減排基礎上的補充手段,且應避免在產品或活動宣傳中使用「碳中和」「淨零」等誤導性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