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深合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啟動
  • 深合區澳青實習計劃啟動
  • 新聞特搜
  • 教局公益金合作支援特困人士
  • 琴澳辦“一加四”產業宣教
  • “五四”青年論壇周六舉行
  • 賀:加大保障低收入者福利
  • 特首晤上海市長深化滬澳合作
  • 涉未成年性犯罪法例毋須調整
  • 廉署引入服務獎勵金獲認同
  • 市署設60臨時廢舊家具收集站
  • 本年度醫療券擴至深合區使用
  • 林宇滔質疑非常規做法
  • 徵供應商調研對白海豚影響
  • 多部門訪漁民宣導“五防”
  • 生態島環評公示期延長
  • 澳大生海星分享寫作心得
  • 法學士赴葡進修計劃報名
  • 科大特聘教授分享語言教育
  • 東南學生了解生物多樣性

澳善用中葡文化打造演藝之都

2023-12-29 06:35






    須彰顯獨特魅力突圍灣區

    澳善用中葡文化打造演藝之都

    澳門特區政府銳意將澳門打造成“演藝之都”,但綜觀全國,不少城市也正有此意,包括大灣區其他城市。有演藝相關從業員相信,澳門需要利用自身“中葡文化”的獨特性,也要讓本地人才與展演更加出彩。

    近年內地多座城市先後提出要打造成“演藝之都”、“音樂之城”等目標。內地媒體《瞭望東方週刊》引述內地數據軟件“燈塔專業版”指出,今年一月一日至十月卅一日,北京已售出的營業性演出達八點三萬場,佔內地市場百分之十六點四;上海位居第二,售出五點四萬場,佔全國市場百分之十點七,此兩座城市也都明確提出建設“演藝之都”。大灣區城市廣州和深圳亦不甘後人,《瞭望東方週刊》指出,在今年一至七月,到廣州舉辦演唱會的歌手達卅二組,僅是六月和七月便有二十組藝人輪番開唱,是同時段中舉辦演唱會最為密集的城市。報道又指出,綜合多方面公開數據,今年演出市場表現較為活躍的城市還有武漢、南京、成都、西安、重慶、杭州、蘇州、長沙等。

    助中葡藝術家交流

    環顧四周,處處皆是“演藝之都”,澳門又如何突圍而出?文化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譚智泉接受《澳門平台》訪問表示,從政府宣傳片可見,澳門特點就是 “中葡文化”,具有很多地方沒有的南歐色彩,獨一無二。早前臨近中葡文化藝術節時,其亦曾在文化諮詢會上提及,作為一名本地華人藝術工作者,對葡籍藝術家的創作感好奇,相信在澳門的葡語藝術家也對本地華語創作感興趣,但彼此都沒找到機會互相交流。

    “故當時我曾提出,中葡文化藝術節應不只是各自表演,還可以是很好的平台,讓雙方互相了解。可能是設定一個時間,大家簡單介紹自身創作理念,現場可設翻譯,讓在地文化多一個維度,延伸發展。”

    演藝之都方向未明

    此外,譚智泉認為,對澳門居民而言,最好奇的是究竟“演藝之都”代表甚麼。“是多一些演唱會?在一萬人的場地有多一些演出?還是多一些展覽,或劇場在全澳不同地區出現?這是很不同的演藝方向,而現時施政報告未有明確介紹這盤棋下一步想怎樣走。”

    除獨一無二的品牌,要發展成“演藝之都”,還需要各類人才支持,這牽涉到質素和數量。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戴顯揚認為,澳門“演藝之都”的方向有助推動經濟多元,對幕前、幕後從業員和活動策劃公司等都有幫助。但身兼澳門演藝人協會副會長的他坦言,以今年年尾為例,隨着活動數目增加,澳門人手開始緊張。“如最近兩個月,大家都很忙,很多事要很短時間內做到。我也擔心人手不足以應付此工作數量,會導致質素下降。人才是有的,但若活動數量多,工作人手或還要再增加一些。”

    在譚智泉看來,澳門“演藝之都”發展方向是現時大灣區發展的一塊拼圖。從事劇場工作的他認為,近年澳門與內地發展更趨緊扣,“在深圳和澳門增加很多機會,或者與香港、廣州有互聯”。

    本地從業員能否受惠,則要視乎從業員能否爭取到自身位置。“現在澳門有多少人準備好,跨地區有競爭性的從事演藝活動?”

    譚智泉又認為,要發展成“演藝之都”,澳門除需要“文產”演出,也需要“文化”展演,即使演出利潤不及商演。“演藝之都是在服務講好澳門故事。只有產業講不好故事,一定要有文化才能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