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旅博會逾3.5萬人流 成交勝去年
  • (一家之言)餐飲業創新轉型引客
  • 財爺:首季經濟增長在預測區間
  • “積金易”平台6·26投運
  • 港府: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
  • 陳國基:延續金庸熱講好中國故事
  • 攜程集團受惠旅遊業復甦
  • 抓緊低空經濟發展新機遇
  • 跨境理財通為金融機構帶來機遇
  • 關注中葡論壇會議新成果
  • 港股上周急升 後市考驗250天線
  • 聯線遊料倍增 做好跨境配套
  • 生產力:首買優惠 打開市場
  • 學者:提高顧客體驗 優化商品
  • 青企:以商業客戶作主軸線
  • 中銀中小企:更多自動化省成本
  • 旅行社:營業額大增 銷情理想
  • 智能手信店 打造文創銷售平台
  • “五一”勞動節料有驟雨
  • 日圓兌美元跌破158:1

網購海外房產 中國人是大買家

2014-04-29 00:00

    網購海外房產  中國人是大買家

    【路透香港電】對一些中國投資者來說,在海外購買幾百萬美元的房產就像網上買衣服一樣——搜索和點擊。

    連接中國買家和海外仲介的催化劑是社交媒體。至少一個潛在買家將1億元(美元,下同)的住宅投資託付給一個仲介。多家房地產仲介表示,很多人在休斯頓購買房屋或在科羅拉多州買地,都沒有實地看一下。

    一三年下半年,為華人提供海外購房服務的居外網(Juwai.com)向國際房產仲介推薦的潛在交易達11億元。不清楚實際完成的交易有多少。

    去年135億海外購房

    隨着中國投資者長期青睞的香港和新加坡房地產市場降溫,更多資金流入紐約、倫敦和悉尼等房地產市場。房地產仲介稱,中國人首次超過俄羅斯人成為曼哈頓公寓的最大買家。

    房地產諮詢機構第一太平大衛斯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買家投資135億元在海外購房,一二年投資額約63億元。

    QQ、微信和微博等中國社交媒體平台在年輕房產買家中很受歡迎,他們中很多是廿多歲的富二代。這些人正推動中國海外房地產投資進入新的階段。未來十年,中國海外房地產投資數據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

    “對這些買家來說,社交媒體獲取資訊迅速,且他們對此很熟悉,通過社交媒體聯繫,人們無需拘泥於禮節,也不需要人介紹。”三藩市專門銷售豪宅的經紀人古瑞奇(Joel Goodrich)說。

    去年底,居外網向古瑞奇和他的同事推薦一名中國商人。該商人投資紐約房地產的預算為1億元。他們在QQ上溝通,該買家已計劃前往紐約實地考察。

    居外網聯合首席執行官泰勒(Andrew Taylor)表示,該網站還向海外房地產仲介推薦預算達2億元和2.9億元的客戶。

    意向轉變99%為投資

    泰勒稱,他見到的最年輕客戶是一名二十歲的留學生,尋求在美國為家庭購買房產。

    自該網站於兩年半前創立以來,客戶意向已有所改變,從以前尋求在美國購買容身之地變成現在的尋求好投資。“他們詢問房價增值、房租回報率、居住條件和稅收等問題。”泰勒說。

    古瑞奇指出,客戶中99%是為了投資,尋求3-4%左右的房租回報率;剩下的1%客戶尋找的是超高端房產。新浪旗下的搜房網、美澳居和Auproperty.com.au等網站也是類似的商業模式。

    國內外網上房地產仲介急於尋找新的伙伴,擴大服務。本月早些時候,美國房地產資訊公司Zillow稱,計劃與易居(中國)控股集團旗下的北京怡生樂居資訊服務公司合作,針對大陸客戶。

    Zillow數據顯示,截至一三年三月底,中國買家購買美國房產的平均花銷為42.5萬元,69%的交易為全現金購買。

    隔山買牛看都不看

    大多數買家傾向於在購買前實地看一看,也有買家看都不看。在微博上擁有超過1,400名粉絲的休斯頓中國經紀人表示,她有客戶購買30-40萬元的房產,看都不看。“很多中國人不熟悉休斯頓,但通過我的微博更多地了解這座城市。”

    “現在消費者在購買前會看評論。社交媒體在這方面很不錯。他們比通過廣告找到我的人更加信任我,因他們是我的微博粉絲,這讓購買進程加速。”

    有些仲介出售土地而非房產,因土地的價格更低,成交更快。在搜房網美國網站上註冊的經紀人專注於在科羅拉多州和夏威夷州銷售土地,因為投資門檻只有1-2萬元。“客戶在購買前不必實地考察,土地沒甚麼可看。我們只需要向客戶提供地點和價格等資訊。”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