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夏寶龍:澳教育“做得好”
  • 學生深感夏主任關心
  • 長義協訪聖瑪嘉烈中心
  • 輔仁社睡佛堂派福袋
  • 三明政協主席訪澳鄉親座談
  • 防騙工作永在路上
  • 灣區大學生稅收辯論賽揭曉
  • 毅盈女協邀母親嘗拉麵賀節
  • 青年峰會探“演藝之都”
  • 經民智社誕新閣續獻力
  • 金行義工親子清潔海灘
  • 金業公會考察番禺四會同業
  • 各界:堅定自信多作貢獻
  • 南安博士智庫返梓考察賦歸
  • 澳青哈爾濱探合作機遇
  • 文博會下周深圳開幕澳參展
  • 硬筆書法展大炮台迴廊開幕
  • 國慶牌樓口述歷史研究啟動
  • 海暉幼兒了解澳海事歷史
  • 新華夜中辦財務管理培訓

引進來走出去解醫療困局

2014-12-03 00:00

    引進來走出去解醫療困局

    隨着第四屆特區政府主要官員正式公佈,緊張的交接工作剛展開,社會已熱議未來各領域的施政重點。其中候任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信心滿滿,首次受訪即闡釋醫療改革的方向,尤其根治“睇病難”最受關注,議員、社會人士和醫療界紛紛發表看法,一石千浪,可見問題長期困擾社會。

    澳門“睇病難”分兩層意思、兩個概念:一是輪候時間長,當然是指政府醫院的專科;二是因“斷錯症”,形成居民對本地醫療體系信心不足,造成“睇(醫)病難”。用“睇病難”三字來形容澳門醫療,雖常掛在居民口邊,但是否代表“事實之全部”,是否就抹煞包括本地公私營機構醫療人員的長年努力與付出,相信公衆心中自有分數。

    先看唯一的公營山頂醫院,為何輪候時間長?澳門人口增加,但公營醫院人手至今增加有限,雖然優化專科門診的安排,仍是杯水車薪,一般專科輪候一兩周,個別專科輪候或上月。對於病人而言,病向淺中醫,等一天也嫌長;問題是當中有多少是複診?有多少是已知道病情,是從衛生中心或私人診療機構轉介?當然不用輪候最好、最理想。但公營醫院有個特點,就是“公營”,承擔大量特定人群的免費醫療,本地居民的醫療費亦從優,因而形成全世界公營醫院面對的局面——病人太多。故近如香港的公營醫院專科亦需要輪候。問題在輪候時間是否合理?標準就是不能影響病情,正是要改革的地方,即如何合理高效分流病人,並不是改革到“不用輪候”。這是一般人的誤區,也不現實,因公共資源並非無限。同時要留有空間讓私營醫療機構發展,各有優勢,病人有更多選擇,才是社會之福。所以醫療改革從來不單純在政府醫療機構,公私營全局着手,互補長短,有利整個醫療體系朝健康方向發展。

    至於“醫病難”,主要是澳門專科醫療不夠深入。在澳門,基礎衛生護理屬世界先進水平,即一般人指的傷風感冒、成人保健、孕婦服務等,當中可看到本地醫療人員的辛勤付出。問題在專科,有識之士早就指出因澳門太小、缺乏足夠的病例所致。如內窺鏡檢查和手術,澳門全年約一千宗左右,但訓練出一名合格的內窺鏡醫生,也要至少操作數百例,故澳門如何有空間讓醫生“成熟”?若要斷定一些不常見或較複雜的病症,出問題也是意料中事。怎樣走出這個困局?有人提議建醫學院。但林林總總的科室和專業,每年培訓大批畢業生,不說他們的出路,畢業後亦只能是見習專科醫生,同樣達不到居民的要求。

    解決病例不足、醫生實力不夠,唯一就是“走出去、引進來”,以區域醫療合作解決。澳門專科醫生到香港、珠三角醫院去“歷練”,多做手術、多見病例;澳門也引進外來資深專科醫生,一來提高醫療水平,二來帶教幫扶本地醫生,將醫療人員和技術交流區域化,澳門醫療水平才有望走出困局。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