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旅博會逾3.5萬人流 成交勝去年
  • (一家之言)餐飲業創新轉型引客
  • 財爺:首季經濟增長在預測區間
  • “積金易”平台6·26投運
  • 港府: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
  • 陳國基:延續金庸熱講好中國故事
  • 攜程集團受惠旅遊業復甦
  • 抓緊低空經濟發展新機遇
  • 跨境理財通為金融機構帶來機遇
  • 關注中葡論壇會議新成果
  • 港股上周急升 後市考驗250天線
  • 聯線遊料倍增 做好跨境配套
  • 生產力:首買優惠 打開市場
  • 學者:提高顧客體驗 優化商品
  • 青企:以商業客戶作主軸線
  • 中銀中小企:更多自動化省成本
  • 旅行社:營業額大增 銷情理想
  • 智能手信店 打造文創銷售平台
  • “五一”勞動節料有驟雨
  • 日圓兌美元跌破158:1

全福事業動力(一)

2015-02-08 00:00

    全福事業動力(一)

    上文提到,高質、獨到、強力、震撼影響等價值,是追求全福事業與人生的最大動力之一。由於獨到產生於自由自主,高質及強力產生於專注專精、震撼影響產生於意義感和價值感。名趨勢專家丹尼爾 · 平克(Daniel Pink)指出,自主、專注和意義等將是事業者最高強效的動力之一,故現探討之。

    獎罰模已受到質疑

    傳統主流商業思想認為,大小企業激勵職員的最佳方法是獎罰。但近五十年各地有關動力的科研結果跟此觀點大相徑庭。因傳統的激勵即“如果……那麼”(如果你做這,那麼就可得到那),對簡單機械的推算型工作雖有效,於極需創造力和概念思維力的知識型經濟世紀卻很低效。

    約廿年前有兩本百科全書。第一本來自微軟,這位商業巨人聘請海量學者編輯編撰數千條目,聘專業經理人監督項目進展,且銷售百科全書光碟版及線上版。第二本百科全書,只由數萬名不同資歷卻以寫專欄和編輯為樂者共同完成,他們不但沒得到一分錢,更需無償地每周貢獻近三十小時心力。若當年詢問事業者會選哪一種商業模式時,相信沒有人會選後者。但微軟於○九年被迫宣佈終止相關服務,後者(維基百科)卻成為全球最大最受歡迎的百科全書,即傳統固若金湯的尋獎避罰激勵及動力模式受到質疑。

    激勵隨經濟模而變

    在工業革命至到知識型經濟世紀到來之前,獎罰動力確實極大地促進全球經濟和科學的進步。科學管理之父費雷德里克 · 泰勒(Frederick Taylor)創建的科學管理認為,工人就像機器上的組件,管理者僅需藉獎罰,便可鼓勵他多作你想要的行為,並減少不想要的行為,從而令整部機器運作暢順。其後,政企學社也將之引入。由於其基本假設是人像馬般,只需在其面前放個胡蘿蔔並在其後揮動大棒便產生效果,故獎罰動力又稱胡蘿蔔大棒。但在知識型經濟世紀,維基百科的成功揭示新世紀最強大的新商業模式是開源。例如,當沒有報酬的各地志願者開發免費的開源:火狐瀏覽器、電腦服務器Linux、成千上萬的軟件、食譜、教科書、汽車設計、醫學院研究、法律訴訟、圖片庫等。

    管理學者雷姆 · 萊克漢尼(Karim Lakhani)和諮詢師鮑勃 · 沃爾夫(Bob Wolf)對684名開源開發者的調查發現,以樂為本就是其最大創造力的最常見動機。這也解釋為何有不少事業者放棄高穩薪福去接受具更大使命感和滿足感的事業。

    取代尋標準答案者

    行為科學把我們在職場及學校的學習分為推算型和探索型。前者是據系列現成的指令,按照某種途徑去達到某種結果;後者則沒有現成的演算法,須試驗各種可能性及設計新的解決方案。事實上,平氏認為即使是會計及法律等白領,其工作中也包括不少重複的機械勞動,即可簡化為一張清單、規格表、公式或步驟,只要照着做便得到正確答案。這些一成不變的白領工作,於歐美發達國正快速地向低成本地區轉移。這就像當年簡單的非技術體力勞動被公牛代替般,簡單的智力勞動將被電腦代替。

    電腦軟件科技已可完成照固定演算法進行的專業工作,且比人類做得更好、效率更高及成本更低。即除需創造力的工作,千篇一律重複性的機械勞動,以至具標準規則步驟可跟隨而產生標準答案的專業工作,都可外包和自動化。

    湯姆索亞的效應

    哈佛學者特里薩 · 阿馬布勒(Teresa Amabile)更發現,獎罰對推算型工作很有效,對探索型工作則具破壞力。當然,若基本薪福不足或不公,事業者的關注點便會集中於其上,令到除此之外的任何類型激勵都沒成效。一旦過了基準點,獎罰便帶來與初衷相反的結果,從而降低積極性和抑制創造力。即與我們直覺相反,獎勵有時像奇怪的魔法般,把有意思的工作變成苦工且把遊戲變成工作,因獎勵讓內在動機消失,這也是行為科學的湯姆索亞效應,即把外在激勵所產生的反效果稱作“獎勵的隱形成本”。

    理學家馬克 · 萊珀(Mark Lepper)和大衛 · 加蘭(David Garland)對此作了一個實驗,他把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被告知只要畫畫便得獎狀;第二組則可在畫畫後得到印有其名字“好孩子獎狀”;第三組則沒有任何獎。結果發現,第一組顯出最大的興趣且花最多時間畫畫,但……

    陳傑榮

    http://blog.sina.com.cn/u/1806207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