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旅博會逾3.5萬人流 成交勝去年
  • (一家之言)餐飲業創新轉型引客
  • 財爺:首季經濟增長在預測區間
  • “積金易”平台6·26投運
  • 港府: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
  • 陳國基:延續金庸熱講好中國故事
  • 攜程集團受惠旅遊業復甦
  • 抓緊低空經濟發展新機遇
  • 跨境理財通為金融機構帶來機遇
  • 關注中葡論壇會議新成果
  • 港股上周急升 後市考驗250天線
  • 聯線遊料倍增 做好跨境配套
  • 生產力:首買優惠 打開市場
  • 學者:提高顧客體驗 優化商品
  • 青企:以商業客戶作主軸線
  • 中銀中小企:更多自動化省成本
  • 旅行社:營業額大增 銷情理想
  • 智能手信店 打造文創銷售平台
  • “五一”勞動節料有驟雨
  • 日圓兌美元跌破158:1

住有所居抑或住有其屋?

2015-06-11 06:30

    住有所居抑或住有其屋?

    土地資源緊缺、房屋供應有限,供需不平衡導致樓價高企。面對私樓“上車”無望,不少居民祇好盼望輪候經屋。然而經屋市場一直存在“有屋冇人住,有人冇屋住”,矛盾確實需要梳理,至少要尋求社會共識。

    去年中起賭收開始回落,樓價亦向下調整,雖然較高位時回落不少,但一般“無殼蝸牛”要“上車”亦非易事。社會焦點自然落在經屋上,按照政府公佈,近兩成經屋住戶不入住,單位一直空置,坊間關注資源浪費。

    數據公佈後引發社會討論,不少意見認為政府應重新修法,引入措施和罰則以增加阻嚇性,甚至建議政府收回空置經屋。萬九公屋個案中,不排除有富戶,但亦可能存在很多客觀因素,或現實條件不適合入住等,畢竟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政府應充分考慮不同情況。

    然而,政府重新檢討是否修法時,更應考慮新經屋法本身的門檻、條件和制度有否完善空間。如現時經屋申請人入息上限,一人家團逾三萬元,二人家團逾六萬元,條件覆蓋很大部分居民。對於尚未置業者,經屋當然是個希望,但政府可以發展的土地很有限,經屋必然供不應求。

    雖然政府近年多番提出收回閒置地建公屋,最近亦有實際行動,收回了多幅閒置地,但至今未公佈詳細規劃與用途。誠如地產業者所言,倘政府不顧客觀情況收回土地,可能會導致司法訴訟,一旦興訟,可能會拖十年、甚至二十年。結果發展商未能開發土地、政府未能動用土地建公屋、居民無了期等待,陷入“三輸”局面。地產業者建議政府與土地擁有人合作建公屋,或設定不同比例的公私樓,關鍵在於增加市場供應,避免訴訟浪費時間和公帑。

    至於閒置經屋收是不收,凸顯另一個問題,即經屋的私人財產屬性。法律上尚未釐清“空置”定義前,固然應予尊重。如果一方面空置,另一方面政府又要覓地建更多經屋,將浪費更多資源。經屋是居民財產,社屋才是政府資源,本澳廿五萬住宅單位中,社屋僅佔百分之五,經屋佔一成六,社屋比例遠低於經屋。參考香港,低收人士租住的公屋佔總房屋約四成,可見澳門社屋比例仍有上升空間。

    現時政府房屋政策雖是“社屋為主、經屋為輔”,但實際分配並非如此。政府應及時全面檢討房屋政策,如早前提出為新婚家庭、中產未有能力置業人士提供新型房屋,關鍵在於供應方式。政府到底是為居民提供住所抑或提供物業,應從根本上取捨。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