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旅博會逾3.5萬人流 成交勝去年
  • (一家之言)餐飲業創新轉型引客
  • 財爺:首季經濟增長在預測區間
  • “積金易”平台6·26投運
  • 港府: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
  • 陳國基:延續金庸熱講好中國故事
  • 攜程集團受惠旅遊業復甦
  • 抓緊低空經濟發展新機遇
  • 跨境理財通為金融機構帶來機遇
  • 關注中葡論壇會議新成果
  • 港股上周急升 後市考驗250天線
  • 聯線遊料倍增 做好跨境配套
  • 生產力:首買優惠 打開市場
  • 學者:提高顧客體驗 優化商品
  • 青企:以商業客戶作主軸線
  • 中銀中小企:更多自動化省成本
  • 旅行社:營業額大增 銷情理想
  • 智能手信店 打造文創銷售平台
  • “五一”勞動節料有驟雨
  • 日圓兌美元跌破158:1

(泛梗歸來)雪域留下的深情

2015-07-26 06:30

    雪域留下的深情 

    ——痛悼張濟民

    今年七月,我出席北京舉辦的“國際漢字漢語學術研討會”,順便與在京諸多師友聚會,特別是與曾在青海生活過的朋友們在一起。今年上京,頭一天就電話聯繫青海民族大學老書記張濟民。電話中張夫人說書記仍在住院,需要靜養,不必專程探望他。萬萬沒有想到待我返回澳門的第二天卻傳來了噩耗:張書記離開了人世。聽到這個消息,我真後悔連見最後一面的機會都錯失了,悲痛萬分。我即刻從濟民書記的著述中整理出他的這樣一份簡歷:山西人氏,生於1930年。他祖上貧困,前兩代乞討,父輩當長工。濟民九歲時擔任兒童團長,十六歲加入共產黨。二十四歲入讀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1958年畢業分配到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工作。果洛平均海拔四千二百公尺,最高處是東嶽泰山的四倍,達到六千多公尺;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下,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年輕的張濟民卻工作得非常愉快。一年過後,他出任副秘書長的要職。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狂風吹到偏遠的果洛,這位“秘書長”被打進“牛棚”,稱謂隨之變為“狗頭軍師”,遭受殘酷的批判鬥爭。然而濟民書記心懷坦蕩,無所畏懼,在艱難的環境中他這樣唱道:

    壯志酬未半,亦解平生願。

    狂風驟雨過,回首心地寬。

    白雲秀水凈,碧空好晴天。

    為人當自律,無欲自坦然。 

    十年動亂結束,濟民書記調往青海民族學院(後升格為青海民族大學)擔任最高領導職務;再過七年,1983年出任青海省檢察長,直至1996年離休,定居北京。我是在他擔任青海民族大學黨委書記時的一名教師,習慣了以“書記”稱呼他。

    青海民族大學建校於1949年,是全國最早成立的民族院校;1958年增設大學課程,經過多年奮鬥,如今早已建成一所聞名全國的高等院校。濟民書記曾給這所民族大學帶來全新面貌。他來到學院,創設青海民族研究所、聘用錯判無期徒刑的李文實先生等為學術骨幹,我這個“摘帽右派”也是在他手下破格提升為教授的。

    我手頭存有張濟民八十萬言的三套煌煌大著:第一套是《藏族部落習慣法研究叢書》,包括《源遠流長——藏族部落習慣法法規及案例輯錄》、《尋根理枝——藏族部落習慣法通論》、《諸說求真——藏族部落習慣法專論》;第二套是《歲月 · 眷戀》,內容分詩詞、論文兩部分。詩詞多數寫於果洛,內容包括仰望巴顏、遠眺扎陵、攀登二郎、飛渡瀘定,表現了性格的豪放和對生活的熱愛。例如《長相思》唱道:

    扎陵溝,鄂陵溝,/猶如明鏡掛天頭,/雪山湖中浮。//大河流,小河流,/匯成巨瀾貫神州,/奔騰不回頭。 

    他寫的評論演說也充滿詩情畫意,例如在青海民族學院代培的法律本科藏族畢業生座談會上的講話《到牧區建功立業》中說:“那裏有勇敢、勤勞、強悍的藏族人民,有美麗的傳說。夏季綠草如茵,鮮花遍地;到了秋天,一片金黃。立馬山頭,遠眺:雪峰連綿,玉龍飛舞;俯視:川谷縱橫,牛羊成群。……”一條身高一點九米的高大漢子說出來的話語柔情似水,誰能不感動!書記的第三部著作是《零露集》,所載作品給我四點印象:有情有義,學識淵博,指揮若定,激情澎湃。 

    我於1957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青海民族學院工作,1979年經張書記批准遷居到港澳。離開青海三十六年來我與青海的聯繫從未間斷,尤其是在我擔任北京市政協港澳委員期間,每年三上京城,次次都約會在京的老民院同仁,他們是張濟民、乜榮芳夫婦,還有其他三對夫婦。2007年元月,我攜內子與這四對夫婦聚會郭林,寫過一首《郭林十老歌》:

    茫茫塞外度寒冬,雪壓霜欺看勁松。

    笑語聲中憶苦樂,史家筆下辨蟲龍。

    夢遊西海心猶暖,酒醉京都情正濃。

    十老相加八百歲,明年預約又重逢。

    還寫過一首《郭林憶舊》:

    青春兒女出陽關,立業建功載譽還。

    今夕郭林溫舊夢,魂牽西海萬重山。

    郭林聚會分手時大家一再互道珍重:

    十老相加八百歲,巢中子女盡高飛。

    風前執手道珍重,餘年尚可展餘暉。

    說到濟民書記,我寫給他的小詩更多一些,例如:

    縱馬高原四十秋,摘星攬月顯風流。

    江河源上功多少?山有回音水不休。 

    他榮休後住進昌平區平西鎮王府公寓,我又寫了一首:

    和番道上馬蹄鏘,早把他鄉作故鄉。

    迎得閨中大國手,平西王府繡鴛鴦。

    2004年春季,十老又在北京聚會,大家商議出版一部“留住青海的記憶”的文集;在很短時間內,一本《雪域留痕》問世了:張濟民任主編,賈晞儒任副主編,原省委書記馬萬里作序,並由我張羅出版。書中刋載青海民族大學同仁的作品有張濟民四萬多字的《青海縈懷》,楊茂嘉一萬多字的《榜樣領我人生路》,史孝石五萬多字的《記憶青海》,賈晞儒四萬字的《留住的記憶》,還有我的《懷青存稿》;此外還有一些省內著名人士的作品。書的扉頁留下這樣一句話:“謹以此書獻給青海雪原昨天的開拓者,今天的建設者和明天的開創者!” 

    今天得悉濟民書記離世的消息,我情不自禁地翻開《雪域留痕》,尋找歷史的記憶,看到了濟民書記漫步在果洛大地、沿着扎陵湖高聲吟唱的高大身影!

    程祥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