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國際消費季啟動
  • 成都全面取消住房限購
  • 水母秘境
  • 韓江現今年第三號洪水
  • 整頓旅遊亂象
  • “箬葉”浮碧波
  • 公安部發“五一”交通提醒
  • 遼漢酒後舞廳外放火被燒死
  • 內地青年“五一”出遊料增兩成
  • 多地高校禁學生組團出遊
  • 以軍高層批准進攻拉法計劃
  • 俄:美倘沒收俄資產將報復
  • 哈馬斯發佈人質視頻
  • 拜登走後門仍被“問候”
  • 學生反戰示威蔓延多國
  • 美大學又有近二百人被捕
  • 李强: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
  • 菲否認與華就仁愛礁達共識
  • 《習近平談“一帶一路”》英文版發行
  • 李強會見馬斯克

錦繡之州的三次禦侮留傷痛

2015-08-04 06:30

昭忠祠及碑亭 (王威 攝)

    錦繡之州的三次禦侮留傷痛

    戰後70年浴火重生民族記憶   (三)

    關寧(山海關與寧遠)門戶錦州,是通向關內最後的屏障。這個曾經無數次戰雲密佈的城市,這個記載着華夏子民三次禦侮(兩次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血洗)血淚卻以無盡傷痛落幕的城市,這個抒寫了遼瀋戰役決定性一戰的城市,這個以“錦繡之州”為榮的城市,讓我讀得無比的沉重。

    明軍慘敗滿清入關

    寧遠、錦州,明末關東集團的兩大軍事據點,聚集了明帝國武裝力量之精銳。在薩爾滸戰役明軍主力盡喪於後金之手後,一代名臣袁崇煥孤身出關,依靠這座堅固的城市,化身為大明關外最後一道抵禦滿蒙鐵騎的屏障。一時間,目空一切的後金軍如同潮水一般拍打錦州與寧遠的城牆,然而努爾哈赤中炮不治,皇太極大軍折翼錦州城下,滿人驚歎寧遠錦州是吞噬女真勇士的死地,滿清貴族談袁崇煥而色變。

    然而這僅僅是錦州悲情命運的開始。崇禎二年(一六二九年)十月皇太極繞過寧錦取道蒙古直入京師,袁崇煥率軍疾馳關內援救,卻在北京城下中了皇太極離間之計:剛愎自用的崇禎帝將一代英雄袁崇煥凌遲於街市,換取皇太極退回關外、盡驅寧錦百姓而歸。自此後,錦州變為孤城,受困數年之後彈盡糧絕、人困馬乏的明軍在洪承疇率領下與皇太極大軍戰於松山,明軍再次慘敗,而洪承疇被俘降清的歷史幾經演繹,成為後金政權向皇清政權更迭中的漢家重臣。自此關外再無大明一寸之地,中原門戶大開。

    日本軍國主義崛起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對中國垂涎三尺,對遼東半島更是虎視眈眈,錦州成了中日陸上一而再再而三的最重要戰場。

    如果說,一八四九年甲午海戰是這場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的話,那麼,錦州亮甲山的二千清軍墳便是甲午戰爭終結點。自黃海海戰北洋水師損兵折將退守威海,旅順大連失守之後,一八九五年三月六日清軍最終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愛兵如子的宋慶部下毅軍(後來的奉軍很多骨幹都來自清朝的毅字軍或毅字軍的二代。可見毅字軍對張作霖的影響之大)集結大炮三十門三萬人在盤錦田莊台與日軍爆發大戰,這是甲午戰爭中陸地上最後一次的最大規模抗戰。然而下有禦侮之心、上無死戰之意,關外清軍其餘諸部早已潰散,北洋軍龜縮關內保存實力不出,朝廷已有喪權辱國媾和之意,三日後田莊台被日軍突破,毅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臨退之時宋慶不忘將戰死的同袍遺體救回葬於錦州,故此有了亮甲山這座愛國將士的墓地所在。

    戰地黃花,如今青山蒼翠,然而滿眼是英雄的血與淚。儘管光緒皇帝同意宋慶在錦州大廣濟寺建昭忠祠,立碑記念英烈,但一座墳、一個祠、一塊碑不是歷史的全部,宋慶在上報給清廷的奏文中僅寫田莊台死亡將士一百三十八人!歷史需要細讀、需要回歸本原,讓歷史重新凝眸清末愛國將士的不屈身影應是當下的使命。錦州一破,日軍威脅清廷若不簽下馬關條約便以輪船運兵直擊京畿,被日軍兵鋒嚇壞的慈禧不顧宋慶、聶士成等將領“讓城別走、全民抗戰”、反對簽署《馬關條約》的請求,將二億白銀與台灣、關東之地盡數割與日本,成就了遠東小國,日本踏着華夏國運、踩着中華無數軍民鮮血走向了軍國主義的崛起。

    孟子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甲午戰爭的恥辱直接暴露了清廷的腐朽與國家的衰弱,然而這種恥辱,在數十年後仍將重演,這正是我們無比痛心的地方。如果一個民族未能吸取歷史的教訓,我們將愧對不眠的英烈們。

    張學良棄守致淪陷

    一九二七年,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出爐,“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成為日本的擴張國策。四年之後,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奉化事變之後,面對日軍關東軍不斷挑釁,張學良的東北軍不抵抗讓出了北大營和瀋陽,將東北行轅公署搬到錦州的張學良,集中二十餘萬東北軍主力拱衛寧錦。然而給了日本人一劑強心針的正是軟弱的國民政府與東北軍。一九三一年底關東軍以飛機大肆轟炸錦州,張學良以國民政府支持不力孤立無援為由,丢下錦州撤入關內,自此東北徹底淪陷。而在戰後研究發現,日軍關東軍兵力不足,並無飛機,轟炸錦州的三百餘架飛機幾乎全部繳獲自不戰而逃的瀋陽東北軍機場。後人總是說中日國力差距之大,卻不見千里沃土,民元十餘年的工業財產積蓄在不抵抗的政策下拱手讓給了日本,餵飽了日本這隻野心勃勃而體力不足的狼。自此日本軍部勢力自此抬頭,拉開了二十世紀十餘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

    數百年錦州的命運蘊含着中華民族背後的屈辱和悲哀,空有大國之名而無大國之實,國難臨頭之時各方勢力打着自己的小算盤將國家利益拱手讓出,大明朝時如此,甲午之役時的大清亦如此,抗戰時的國民政府仍然如此。如今面對歷史,無論是苛責政府也好,非難個人也罷,都無法詮釋那段歷史的緣由。歷史上的法國大革命中,新成立的法國新政府面對全歐洲封建王朝的猛撲和國內復辟勢力的倒算,仍然開闢出一條通向新時代的民主共和之路,正是因為數百萬法國民衆的愛國情懷和不放棄一寸土地的信念,而回首屢屢敗於小邦的泱泱大國,我們不禁該捫心自問。

    我們,九○後的大陸青年,尋找錦州的歷史記憶、尋找被數百年風雨滌盡後的錦州故事,除了斑斑血淚外,還有大遼的故事,有遼瀋戰役的精彩晚間。比起背後的榆關山海關,錦州這座關寧門戶同樣重墨華彩,寫我民族滄桑與奮鬥歷史,而我更期待中華雄風再起,揚我國威之時。

    陳揚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