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深合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啟動
  • 深合區澳青實習計劃啟動
  • 新聞特搜
  • 教局公益金合作支援特困人士
  • 琴澳辦“一加四”產業宣教
  • “五四”青年論壇周六舉行
  • 賀:加大保障低收入者福利
  • 特首晤上海市長深化滬澳合作
  • 涉未成年性犯罪法例毋須調整
  • 廉署引入服務獎勵金獲認同
  • 市署設60臨時廢舊家具收集站
  • 本年度醫療券擴至深合區使用
  • 林宇滔質疑非常規做法
  • 徵供應商調研對白海豚影響
  • 多部門訪漁民宣導“五防”
  • 生態島環評公示期延長
  • 澳大生海星分享寫作心得
  • 法學士赴葡進修計劃報名
  • 科大特聘教授分享語言教育
  • 東南學生了解生物多樣性

陳汝琛:有國才有家

2015-08-26 06:30

陳汝琛

年輕時的曾枝西與兩個兒子合照

    母曾枝西爲國家社會畢生付出  子不忘教誨

    陳汝琛:有國才有家

    “小時候曾目睹國家落後,當時澳門人受人欺負……”經歷抗戰洗禮,時至今日,陳汝琛見證着國家變得強大,老百姓生活安定,深感高興。他不曾忘記母親曾枝西的教誨,時刻緊記“有國才有家”,期望大衆懷着愛國情緒,支持國家,不做損害及破壞國家的事情,讓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不畏強暴冒死宣傳

    曾枝西任“澳門四界救災會”理事期間,先後主理遊藝、營銷、財務等工作。遊藝部負責演出街頭劇宣傳抗日,營銷部負責義賣籌款,財務部則將籌得款項交給內地抗日游擊隊。陳汝琛憶述,母親組織愛國分子上街演出街頭劇,演唱《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及《保衛中華》等抗戰歌曲,激發同胞們的抗日愛國熱情。當年在澳的日本領事館、敵偽特務組織經常綁架及暗殺愛國人士,大家冒死宣傳抗日,充分體現澳門同胞不畏強暴的愛國精神,令他留下深刻記憶,至今不忘。

    陳汝琛對母親工作的了解和感受深刻,“記得幼年時親身經歷抗戰的情況,當時四元白銀換一斤米、每天祇有部分家庭能輪候配給到政府發放四両經濟米、滿街餓死人的情景,歷歷在目。”更曾親身見過母親如何支持抗戰人士。當時經常有從內地來的人到家中聯絡,收取四界救災會支持抗日募捐的款項。

    建農場濟走難同胞

    當年敵偽猖狂暗殺抗日愛國人士,為便於開展抗日救亡工作,母親在馬場購入二十二畝荒地建成更生農場,接濟走難到澳的親友,改名更生農場是響應當時大後方提出“自力更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陝北延安精神。當時馬場地處北區,偏僻荒涼,不會引起注意,方便接觸內地聯絡人。走難到此的內地同胞就在更生農場內種植番薯、芋頭等農作物自給自足,解決了飢荒問題。

    陳汝琛提及,一九八三年母親應退休老書記邀請前往廣東封開縣,他與太太也有同行。到埗後縣委縣政府多位領導親自迎接,小學生儀仗隊列隊歡迎,隆重接待。縣委老書記在歡迎儀式上致詞時,感謝其母抗戰時期支援接濟封開、江門、鶴山,以及鄰近縣市的珠江縱隊、東江縱隊的經費,還說到“如無當年曾枝西女士的義舉,他們都難以開展抗戰工作,更難以活到今天。”這一席話令他感受至深。此行讓陳汝琛回憶起幼年時目睹母親所做的一切,今天受到大家的感恩和敬重。

    籲青年樹人生目標

    一九九二年,曾枝西女士因病與世長辭,終年八十五歲。當年本報便報道了其去世的消息,並給予高度評價,令其家人十分感動,益增對她的懷念和欽佩。

    言談間,陳汝琛直言母親的言傳身教對其有很深的影響,如要關心、愛護及尊重別人。即使自身已經退休,也會堅持這些宗旨,希望能傳承給下一代。

    他留意到,當今年輕人不斷追求金錢享樂,為“博上位”而明爭暗鬥,這種風氣更趨嚴重。常言年輕人是社會未來的棟樑,寄語年輕一輩要有明確的人生奮鬥目標,不祇看眼前利益,為自己、也要為社會付出,社會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