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旅博會逾3.5萬人流 成交勝去年
  • (一家之言)餐飲業創新轉型引客
  • 財爺:首季經濟增長在預測區間
  • “積金易”平台6·26投運
  • 港府: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
  • 陳國基:延續金庸熱講好中國故事
  • 攜程集團受惠旅遊業復甦
  • 抓緊低空經濟發展新機遇
  • 跨境理財通為金融機構帶來機遇
  • 關注中葡論壇會議新成果
  • 港股上周急升 後市考驗250天線
  • 聯線遊料倍增 做好跨境配套
  • 生產力:首買優惠 打開市場
  • 學者:提高顧客體驗 優化商品
  • 青企:以商業客戶作主軸線
  • 中銀中小企:更多自動化省成本
  • 旅行社:營業額大增 銷情理想
  • 智能手信店 打造文創銷售平台
  • “五一”勞動節料有驟雨
  • 日圓兌美元跌破158:1

(雜 談)上海灘的代客寫信業

2015-09-17 06:30

    上海灘的代客寫信業

    上海舊時三十六行中,是否有代客寫信業這一行,我未作深究。不過倒是聽老上海說起,解放前就有,鄉下有信客,幫人幹活類似郵差,上海有代客寫信業,專門替人寫信。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隨着上海近代工業的蓬勃發展,江浙一帶許多人紛紛離家來到上海謀生,他們與家人的聯繫主要靠書信來往,催生了上海灘的代客寫信業。據說鼎盛時,大概有數千個代客寫信人活躍在上海,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線。直到八十年代初,因電話的普及,以及人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升等原因,致上海代客寫信業最終消失。

    六十年代中期,筆者在滬上唸書,有時去到浦東東昌路郵局辦郵,緊挨着郵局旁的一條弄堂口,有個設攤代客寫信人,是位先生,六十歲左右。時值夏天,他手執一把紙扇,邊搖紙扇,邊閉目養神,一副優哉游哉的樣子。我出於好奇心在一旁觀察,看見一位寧波口音的婦人走近攤口,坐在木凳上,從懷裡掏出一封信,讓代筆人唸來聽聽,代筆人見有客來,用手揉了下眼睛,戴上眼鏡,接過信就唸:“母親大人在上,兒子攜兒媳、孫子向您老請安!家中近況一切尚好,房子已修繕一新,小毛(孫子)已會走路了,還會叫您奶奶。盼母親大人今秋能返鄉一趟,小毛想您了。”婦人聽後即咐代筆人照來信的內容回覆兒子。

    在我的記憶中,滬上代客寫信行當很簡陋:一張舊書桌、一把椅子、一張木板凳、一支筆和一叠信紙,那舊書桌前書寫的“代客寫信”紙條特引人注目,客人端坐在木凳上,口訴自己要寫的內容,代客寫信人則邊聽邊寫,長話短說,一氣呵成。信寫完,代筆人慢條斯理、一五一十地把信上內容當着客人的面唸上一遍,那一口吳儂軟語倒也蠻靈光的(滬語好的意思),客人是邊聽邊點頭,可見客人對信的內容甚為滿意。而後代客寫信人熟練地將信紙折二下,放入信封奉上,收客人一毛錢的代寫費,含信紙信封,但不含郵資。

    筆者未上小學前就讀於一私塾,先生姓毛,平時身着一襲黑長袍衣,臉上掛一副老花眼鏡,寫得一手好毛筆字,字體工整,漂亮秀逸。六十年代末,私塾因生源不足而關閉,毛先生為養家糊口,則利用其毛筆字好的優勢,乾脆在家門口設攤代客寫信,也維持了一段歲月。可毛先生家遠離郵局,用郵不太方便,後光顧的人愈來愈少,再後來,因毛先生年歲大了,手也不聽使喚了,就不再代人寫信。毛先生與上海灘的代客寫信人命運一樣,只不過毛先生是年事已大,不能動筆而已,而上海灘代客寫信業的消失是基於時代的變遷。雖然今天上海灘代客寫信業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文化諮詢業,他們除了不代寫書信外,類似的文書,如章程、報告、研究、分析、調研、規劃、戰略等均可承擔,當然收費也是十分高的,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嘛”。

    今天您還寫家書嗎?或許是一個很“老套”的問題,都甚麼年代呢,還需要動筆寫信嗎?用手機打個電話是再方便不過的事了,又何必要寫信呢。今天的年輕人,玩電腦、打手機,那自然是樣樣精通,但要讓他們寫一封信,那就難上加難了,畢竟他們連寫信的基本要領都不清楚,又怎樣能寫好信呢?現在社會上一些傳統的東西、民族的文化,包括寫信、電報、修補業、老虎灶在內,離我們漸行漸遠,剩下的唯有情感的記憶。

    讀者諸君,面對這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與變革,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你準備好了嗎?

    亦    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