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政策面推動 港股延續積極情緒
  • “5.20”灣區婚慶系列賽促產業發展
  • 去年全球會議城 澳亞太區排名攀升
  • 避險升溫 金價大漲
  • 三月餐飲零售景氣環比放緩
  • 貿促局:展會用好團進團出
  • 首季團客48萬 按年增3.3倍
  • 逾十三萬人大橋遊
  • 旅業:澳琴一天團計劃 冀廿萬人次參與
  • 京東微信支付互聯互通
  • 首季旅客消費203億 跑突疫前20%
  • (一家之言)理性看數據 拓寬消費市場
  • 自查自糾 擬上市A股撤回IPO趨增
  • 港股升82點 創逾九個月新高
  • 五 · 一九旅遊日 粵六百團出遊
  • 內地房地產政策密集出台
  • 騰訊控股業績佳
  • 同心協力擦亮澳門國際大都市“金名片”
  • 專家析新一輪房地產政策組合拳
  • 學者:增新服務項目 拓灣區高消費城

貨幣戰爭無贏家

2015-10-04 06:30

貨幣貶值對出口影響功效銳減

    貨幣戰爭無贏家

    九月初在大連夏季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美國波士頓顧問集團董事總經理兼首席行政總裁李瑞麒(Rich Lesser)向李克強總理提問:“人民幣在近期大幅貶值,導致不少人認為會產生連鎖反應,憂慮引發貨幣戰爭。對此有何看法?”

    李總理回應時說:“我必須澄清一點。自本屆政府成立以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已上升15%。由於許多國家的貨幣兌美元大幅下跌,國際貨幣市場的趨勢導致中國調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但也祇是小幅微調。人民幣匯率小幅回調以後,目前已基本保持穩定,因人民幣不存在持續貶值基礎。中國不希望透過人民幣貶值來刺激出口,這不符合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中國更不願意看見‘貨幣戰爭’在世界發生。中國作為一個和全球高度融合的主要經濟體,如果真的發生‘貨幣戰爭’,這對中國祇有害、少有利。”

    回應國際貨幣趨勢

    本經濟小組在本文將嘗試對李總理以上回應的要點逐一分析和探討。首先,關於近期人民幣貶值是基於回應國際貨幣市場趨勢,且祇是小幅微調。這一點肯定真確。由一四年六月至一五年八月底,俄羅斯、哥倫比亞、巴西、土耳其、墨西哥,以及智利等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兌美元匯率,均先後經歷雙位數字的跌幅;馬來西亞林吉特和印尼盾,更是自九七/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後跌至最低點。與此相比,人民幣祇不過跌約3%。

    今年三月,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魏尚進曾說:“對比其他基本因素,相信現時是適當時候質疑人民幣匯率是否已變得有點被高估?”緊接這一論調,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達德利(William Dudley)在八月有這樣的評語:“明顯地,如果中國經濟表現不及政府預期,人民幣因應這疲弱表現而調整,可能並無不妥。”八月十四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的報告指出:“人民幣在今年的實際有效升值,令其匯率水平不再低於估值。”

    貶值出口影響銳減

    李總理說:“中國不希望透過人民幣貶值來刺激出口,因為這並不符合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這一點同樣是真確的。中國政府多次聲明,在正進行的基本經濟增長動力改革中,希望經濟可減低過度倚賴出口,轉為較多倚賴內需。其次,相信李總理與中央政府的其他決策者已理解,貨幣匯率的起落對出口影響,對比過往已大不如前。

    一項近期由世界銀行經濟學者對45個國家包括中國所作的研究報告發現,作為刺激出口的工具,貨幣貶值在現時的功效,與九十年代中期相比,祇及當時的一半。另外,這些經濟學者還發現,一個國家的經濟若越與環球經濟融合接連,其貨幣匯率的起落對出口的影響越小。

    據負責上述研究報告的其中一位學者魯塔(Michele Ruta)指出,貨幣貶值對出口影響功效銳減的最大原因,在於環球供應鏈在過去廿多年的發展,導致現時有不少產品是由不同國家生產的零件組合而成。貨幣變弱雖降低成本,但亦因此提高國際間出口競爭性。例如,一瓶在澳洲生長葡萄所釀製的澳洲葡萄酒,將因澳元轉弱而有所得益,不單因出口價格較廉宜吸引海外買家;另一方面,從外國輸入的葡萄酒,價格變得較昂貴,而減少對澳洲當地人的吸引力。

    貨幣戰爭虛耗大餅

    不過,對於較複雜的產品,貨幣貶值的實際影響則較難估計。原因在於貨幣貶值的國家,可能需從不同國家輸入不同零件。貨幣轉弱,入口零件變得昂貴,最終導致生產成本增加。例如,一部在中國裝嵌的智能電話,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實際上意味人民幣對所有貨幣均貶值,因此由日本輸入的面板、韓國輸入的晶片等零件,亦全部變得較昂貴,直接增加生產成本。

    更糟糕的是,根據《金融時報》對多達百多個國家所作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新興市場國家貨幣轉弱,致入口減少,但出口沒有增多,最終導致環球貿易蒙受損失。根據研究的結果顯示,發展中國家的“貨幣戰爭”,不單止不會把固定的貿易量在“勝方”與“負方”之間重新分配;最終結果很有可能是導致環球貿易、甚或經濟增長減少。淺易一點來說,如果環球貿易是一塊餅,發展中國家的“貨幣戰爭”,祇會令這塊餅變得越來越細,而不會是把原先的餅重新分配一塊較大的給予某一方,較小的給予另一方。

    貿易下滑惡性循環

    《金融時報》將107個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匯率變化,與這些國家翌年的貿易量作一比較。分析研究發現,貨幣轉弱並沒有為這些國家帶來任何出口方面的增加;反之,貨幣匯率兌美元每貶值1%,卻會導致入口量下跌約0.5%。基本上,一個國家貨幣的貶值,令入口價格提升,因而降低對入口貨品的需求。例如,倫敦凱投宏觀指出,緊隨巴西里拉狂瀉37%後,巴西入口量亦隨着以13%的按年計算步伐下跌。俄羅斯、南非及委內瑞拉等國家的入口量亦曾同樣隨着貨幣轉弱而下滑。這代表新興市場國家可以藉着貨幣轉弱,改善其經常賬目盈餘。但這是因為入口減少,而非出口增加。貿易下滑的惡性循環,最終祇能產生一大堆輸家,全無贏家。

    凱投宏觀的首席新興市場經濟學家希林(Neil Shearing)指出,這趨勢自九七/九八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一/○二年阿根廷的金融危機後,非常明顯。但現時情況更加不好,因貨幣貶值風氣非常廣泛,且新興市場國家現時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中佔較大比例,亦因此間接擴大這些國家入口下跌所產生的影響。

    擾亂資金正常外流

    就算以極端例子來說,某些國家惡性爭相貶值,亦祇不過意味在另一個國家蒙受損失的情況下而獲益,但因此而引發的匯率波動,卻提高國際貿易和投資的成本。惡性貶值越激烈,貨幣對沖成本越高,令資金流及貿易萎縮,必然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最終仍是一個各方皆輸的局面,變成負面的零和遊戲。以中國為例,財政部公佈一五年首八個月工企利潤增速下滑8.8%的原因主要在於不單祇是環球需求下降,亦因為人民幣貶值,令融資成本增23.9%。

    這帶到李總理最後所說:“中國更不願意看見‘貨幣戰爭’在世界發生,中國作為一個和全球高度融合的主要經濟體,如果真的發生‘貨幣戰爭’,這對中國祇有害、少有利。”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和第一大的貿易國家,若人民幣貶值令入口大幅減少,這意味中國減少向其他國家購買物品,或其他國家減少向中國銷售貨物。這亦可解讀為這些其他國家同樣減少向中國購買物品。

    由此可以推論,如果人民幣持續貶值,或不但完全對出口沒有幫助,反而因為期待接踵而來的貶值,擾亂資金正常外流;且對正肩負龐大未對沖外幣債務,以及因業務需要對沖,但對沖成本增加的中國企業的經濟負擔。中國大型企業是在新興國家企業中負債比率最高的一群,由於龐大的中國企業債務已引起國際間廣泛關注,利息增加、償還債務、對沖成本等,均是中國企業不想承受的負擔,特別是在經濟增長正在放緩的時刻。

    需求增強助推出口

    最後,人民幣存在兩種匯率——在岸及離岸匯價。顧名思義,離岸匯價可說是較貼近實際市場環境。不容置疑的是,人民幣離岸匯價正承受下行壓力。由美國主導的西方國家,這些年來一直沒完沒了地抨擊人民幣是一個受管制的貨幣,說其匯率維持在一個並不反映實際市場環境的水平上,因此,中國政府現時正全力通過深化匯率市場改革來糾正上述情況,又有甚麼不對?

    綜合前述各點,美國布朗兄弟哈里曼銀行外匯策略主管錢德勒(Marc Chandler)的結論最為精闢:“一個不少人遺漏的重要訊息是,對美國、對中國及對歐洲出口最有幫助的,不是貨幣持續貶值,而是要全球的需求持續增強。”這道理看似非常淺顯,但問題是,這持續增強的需求從何而來?

    鍾立雄暨經濟研究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