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門新聞
  • 國際新聞
  • 科技資訊
  • 影視娛樂
新聞
  • 上海「套路貸」高發 在校大學生及未成年人成被害對像
  • 順豐回應快遞員猥褻女孩: 依警方調查結果嚴肅處理
  • 吉林松原發生4.5級地震 近一個月已震14次
  • 東莞五星酒店賣淫案一審宣判 老闆「太子輝」被判無期徒刑
  • 中國民航嚴懲「黑廣播」 罰款上限至50萬元
  • 中國第一大跨徑鋼桁梁懸索橋 洞庭湖大橋合龍
  • 山西和順一煤礦礦難致4死5失蹤 相關人員被警方控制
  • 20170816B2中國新聞
  • 堅持公交優先不動搖
  • 第五屆立法會畫上句號 多名議員表不捨
  • 賀一誠:立法工作健康成熟
  • 3000經屋年底落成 偉龍馬路公屋類別待定
  • 20170816A1澳聞
  • 本澳今年 沒有入口韓國雞蛋
  • 四款利賓納濃縮飲品有問題 民署發食品預警要求停售
  • 梁文燕托兒所辦新生家長會
  • 德清鋼琴走進世遺崗頂劇院
  • 團體慈善探訪安老院
  • 四款腐乳及紅腐乳疑受污染 檢出含蠟樣芽孢桿菌須停食用
  • 珠檢局提醒攜帶寵物過關 需辦好檢疫通行證

外人不懂緬甸的心

2016-04-30 04:48
近一月間,鄰邦緬甸發生了最為眼花繚亂的變化,給外界帶來驚喜,給外界帶來迷茫。緬甸向何處去?伴隨著緬甸軍政府交出權力,伴隨著緬甸民盟走上前臺,看似新的一頁歷史即將掀開,但又似乎有許多未解之謎及數不清的懸念有待一個又一個地公之於世人。 緬甸與中國親了,疏了?緬甸與美國近了,遠了?緬甸民盟如何與軍方共用權力?緬甸如何實現各民族真正和解?緬甸如何走向開放,融入世界?緬甸如何發展經濟,擺脫貧困? 外界對緬甸的未來做了各種各樣的猜測,其中不乏悲觀的預言,不乏混亂的邏輯。綜其所言,不難看出其中的一些人還是沒有讀懂緬甸,還是用以往的眼光來描繪他們心目中的緬甸。 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其自身的民族特性,皆有其與眾不同的行事規則。緬甸亦然。回顧緬甸的風雲歷程,洞察緬甸發生演變的來龍去脈,其實那些作為外人的專家學者還是不太懂緬甸的心。 其一,翻開歷史,緬甸的中立與不結盟立國精神由來已久,無論是在民選政府還是軍政府期間,緬甸的這一條國策從來沒有改變過,即使在奈溫的軍政府和丹瑞的軍政府統治期間都沒有絲毫動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軍隊在緬甸國家陷入混亂之際接管政府,隨即遭到西方國家制裁的時候,也未能改變緬甸的中立政策。其時中國基於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下,繼續與緬甸保持正常的政經關係,並不能說明緬中關係上升為結盟關係,只不過在西方一片制裁之下,中緬的這種正常關係屢屢被外界誤讀。其實緬甸軍政府何嘗不希望得到美國的好感,只是美國及西方國家不願意自行走下這個臺階罷了。 直至現今西方國家開始逐步解除制裁,緬甸正嘗試慢慢打開國門,容許西方的資金及技術進入,但估計也不容易導致緬甸與西方國家因而結盟。 正如中國容許美國的通用、微軟、貝爾、可口可樂等進入,也不可以就此理解為中國倒向美國一樣,政治是政治,經濟是經濟,如就此判斷緬甸倒向美國,疏遠中國,實在很難產生令人信服的理由。 其二,無論是緬甸軍政府,還是昂山素姬的民盟,都深諳鄰居是搬不走的這個再樸素不過的道理。在緬甸人心中,中國這個鄰居,從未對緬甸的內政予以干涉,當年的支持緬共,只是在特殊年代發生的特殊事件,現在國民黨亡緬殘部和緬共問題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化解,緬中關係之間的障礙不會再成為障礙。 中緬間將彼此的關係稱為「胞波」情誼。雖然中國有雅魯藏布江流入印度,還有額爾齊斯河流入俄羅斯,中國俄羅斯、中國朝鮮有黑龍江、鴨綠江隔江相望,但似中緬般彼此互稱「胞波」的僅此一家。可見中國和緬甸關係的非比尋常。歷史資料還顯示,緬甸是東南亞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緬甸是最堅定的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提案國;吳努總理和周恩來總理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共同倡議國;陳毅元帥和奈溫將軍率眾高官在沙灘上赤足踢足球;緬甸是最早同中國完成邊界勘定的國家。以上種種,均顯示了兩國關係的特殊與底蘊深厚。特別是走上臺面的昂山素姬將外交部長首秀給予了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就足以表明其對外部猜測發出的清晰信號。 其三,此次緬甸還政於民的時間似乎漫長,但軍方與民盟將之處理得穩妥嚴密堪稱不易。內中不乏雙邊的誠意與全局觀。跟蹤緬甸和解進程的觀察家注意到,吳登盛總統及其政府的所作所為在一點一點地為之鋪平道路,昂山素姬及民盟亦以合作與國家利益為重中之重,在平穩和協商中將國家帶入新階段。 雖然有人將民盟定為勝利者,但公正而言,緬甸歷史走向這一步,雙方均功不可沒。坊間有將昂山素姬與吳登盛同曼德拉和德克勒克相比,不知外界是否贊同,但不可否認的是,緬甸政權的和平更替,國家走向和解而不是重新陷入內亂,緬甸人民開始新的憧憬,歷史應該記下這堪稱典範、來之不易的這一筆。 至於軍方仍在議會佔有一定比例及仍繼續擔任一些重要職務,這也恐怕是基於緬甸國情的舉措。未來這種形式會不會改變?相信緬甸人民有自己的智慧做出有利於緬甸和平與發展的選擇。 這就是緬甸,外人沒有讀懂及有待讀懂的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