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4月賭收185億元 按月跌4.9%
  • 指社會有意見希望福隆新街步行區成為長期計劃 梁惠敏:將進一步研究 未有時間表
  • 紅街市時鐘是圓是方?文化局:沒有證據顯示時鐘形狀 歷史圖則只預留時鐘位置
  • 十六浦度假村及十六號碼頭拆建?城規委員關注新建築高度以及碼頭保留狀況
  • 氣象局:受對流天氣影響 本澳出現冰雹 紅色暴雨警告現正生效
  • 氹仔原卓家村地段近半將作公共用途 包括街道、設施等
  • 廉署揭兩海關關員涉詐騙病假 期間多次離澳 保安司、海關:嚴肅處理並全力配合調查
  • 首次「生態島」環評公示只見截止日 遭質疑有違程序 環保局今突發稿稱月中已開始公示 截止日改延至下月9日
  • 五.一假期將至 當局預計日均出入境人次逾68萬、旅客入境人次約13萬
  • 梁冠峰:改善生態區雀鳥環境 光污染為首害 企業須自覺責任
  • 中央出台六項便利內地居民來澳措施 特區政府多部門發稿表示感謝
  • 有「島」未為輸?——填海「堵」未來
  • 澳門觀豚捉迷藏 我們還有多少次「下次」?
  • 跟保育倡儀者麥希汶走一趟海上觀豚之旅: 海豚保育,是角力,也是處處驚喜
  • 填海造陸,海洋變垃圾掩埋場?——「生態島」計劃及其爭議
  • 「生態島」事件部分爭議
  • 社會與海洋疏離 本澳海洋生態何以持續?
  • 梁冠峰:人類若不友善對待海洋及動植物 必然遭反噬
  • 垃圾填海造島 是建「生態」還是造災難?——反思外國生態島、垃圾島案例
  • 填出前路或埋沒未來?細數澳門填海五百年

「擁核」 還是「反核」?──來看法國與德國的經驗

2016-07-31 11:42
日本核災的痛苦記憶還在,澳門又傳來附近的台山核電站將要在有安全隱憂的情況下上馬,政府請來內地專家釋疑,但是大家的心始終也沒有完全放下來。
因為不像任何其他災難,可以重建,核災的後果是毀掉一片土地,再用幾個世代來承擔。儘管後果如此可怕,人類為何無法擺脫核能?台山核電站又為何讓人如此擔心?這裡,我們來看看世界上兩個對待核電態度相反的先進國家——擁核的法國和廢核的德國,取他山之石來攻玉。
法國核安透明,近八成電力來自核電
核能安全署前署長拉寇斯特說:「公民應該知道核能是危險的。」這句話概括了法國人對待核電的態度——深知危險,但是用透明的資訊,嚴格的監管來維持安全。
2006年,法國國會通過「核能安全與透明化」法案,讓核能安全署脫離了原子能與再生能源署,直接向國會報告,確立監管獨立的原則。核能安全署的展示中心向市民開放,市民也可以免費索取58座運轉中的核能機組的安全評估報告。除此之外,核能安全署也會定期蒐集民間的聲音,任何政策決定之前,都要先上網公佈兩個月,然後在全國各個區域服務民眾,並出席民間團體的會議。
最後一關是分佈全國各地的地區核安資訊委員會,負責民意監督。專業的民意監督,讓法國的電力公司不敢亂說話。就這樣,資訊透明、民意監督、監管獨立三管齊下,法國民眾有超過一半的人支持核能,核電也在法國安全營運至今,並提供了大部分的電力。
至於核廢料的處理,法國也十分謹慎,不僅對每一桶核廢料建檔,還讓核廢料的儲存「可逆」,即未來世代可以取出重新處理,並邀請民眾監督。
儘管如此,法國還是在2015年通過了能源轉型法案,將核電的比例降至50%。
德國廢核採用「智慧電網」,民眾節能
德國是第一個決定廢核的國家,2022年核電將退出德國的電力舞台。
德國能源轉向政策,一年投資超過230億歐元,其中包括每年補貼再生能源業者50億歐元。能源轉向政策,有早在1998年頒布的《能源法案》作為基礎。該法案將電力市場開放,結束了國有企業的壟斷。此外,德國的電網在逐漸改造成「智慧電網」,這種深具彈性的電網將更高比例的再生能源融入電力系統。因為再生能源,如風能和太陽能,不夠穩定是最大的詬病,智慧電網會根據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來調節傳統形式的發電量。
而且,民眾作為個人也可以將自己多餘的電賣給電網,這大大鼓勵了民眾改造建築,讓建築物從一個巨大的耗能體變成一個可以能源自足甚至有餘的綠建築。小鎮馬塞海姆甚至通過改造建築物、做好資源回收、並鋪設太陽能板賣電帶來了可觀的財富。這個小鎮在2012年獲頒歐洲能源獎。
除了民眾對節能的努力,德國的政府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通過國營銀行提供優惠貸款給民眾,加強房屋隔熱設備;建築界也有法規規範新建築的能耗標準。
雖然這十年間,電費大漲,從每度1.8歐元漲至2.9歐元,但是德國民眾並沒有因此懷念核電,而是更積極的節能。德國人深知長遠來看,廢核並且將能源轉向可再生能源會為德國創造更大的利益。
結論
如今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選擇「擁核」來解決能源和溫室氣體問題,法國的經驗告訴我們擁核的前提需要嚴格的監管和資訊的透明,而且對於核廢料的處理要考慮到世代正義;最具憂患意識的德國則決定拋棄核電這個隱形炸彈,依賴完善的法規,智能化的科技,和有極高素養的公民將能源轉型,把未來押在源源不絕的風和太陽身上。
本文有參考的網頁: 〈核能大國風向轉! 法國立法極力發展再生能源〉 〈迎接再生能源 我們需要更彈性的電力系統〉TEIA 〈德國篇 – 核四專題〉聯合報系 〈法國篇 – 核四專題〉聯合報系 〈德國電費大漲 民眾仍支持廢核〉天下雜誌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