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科企:認證利業務發展
  • 新葡京年內分階段重裝
  • 廿四本地企獲官方科企認證
  • (一家之言)借政策東風 拓琴澳研學遊
  • 澳門赴泰參加美食之都年會
  • 穗育三美食集聚區 建餐飲地標
  • 港股通或免股息稅 高息股有支持
  • 宏利進駐金銀島 租六萬呎樓面
  • 狄恆企業獎下周一接受報名
  • 近期金融市場回顧
  • 首季商住單位租金俱升
  • 科網股發力 港股站穩萬九
  • 銀娛首季EBITDA28億 按年升49%
  • 嘉佩樂明年中開業
  • 五月首十二天賭收86億
  • 四月底外儲2,292億升1.3%
  • 加強外地車輛的規管
  • 澳應積極部署低空經濟應用場景
  • 談路環市區公交接駁
  • 普京提名別洛烏索夫當防長

幸福財富觀(二)

2016-08-14 06:30

    幸福財富觀(二)

    上文提到,筆者先從兩大步驟助你找出金錢問題的根源,包括:一、探尋童年消極金錢事件的源頭,尤其是家庭因素。

    錢問題兩大根源

    因童年期你對世界的認識和思維,是建立在周圍者有意無意傳達的資訊上。例如,在看見他們如何花錢時,會不自覺地將這些行為內化。故他們的消費習慣對青少年時期的你,產生持久影響。另外,在你生活自立後,又被其他經濟(如企業倒閉、市場泡沫及崩盤等)事件和文化(如宗教、媒體、教育、階層、性別和種族等)事件影響。

    二、分析你的金錢觀,即你對金錢的想法及此觀點意味甚麼且如何影響你。再討論你消極的金錢觀所引致的消極金錢行為。筆者相信,經此兩大步驟後,你會對自己金錢觀的起源,以及它對自己理財所產生的消極影響,會有一個通透了解。

    一般而言,消極金錢行為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重複你童年期習得的消極金錢觀。它可能來自於家庭成員或周圍的文化環境。故若要獲得幸福,需在改變前,看看你的矛盾想法及其如何引起你的消極金錢行為。

    精神學和行為學研究相繼發現,情感、想法或行為之間互起作用,並影響理財決策。筆者將助你深入了解大腦是如何處理創傷事件,以及其對身體健康、情感和行為的影響。因若明白創傷事件所造成的生物創傷及精神創傷,有助你了解童年金錢事件對你思維模式和行為的影響。當找到驅動你心理或情感行為的根源時,便可把自己的金錢難題化作人生成功幸福的動力。故若想獲得財富自由兼幸福,便不應隨便找止痛片式的建議,而是需找到隱藏在問題表象下的真正原因。

    人類本身的資源

    由於金融心理學先驅布拉德 · 克郎茨(Brad Klontz)和泰德 · 克郎茨(Ted Klontz)的理念跟全福人生思維相近,故將參考其研究。克氏認為錢可滿足你的基本需要和安全感,卻不能自動解決壓力。即有些很有錢的事業者也逃脫不了對金錢的恐懼。許多研究發現,生活的最大壓力是錢。心理學家喬 · 格里芬(Joe Griffin)和伊萬 · 泰瑞爾(Ivan Tyrrell)認為,在人內心有各種資源可用以達到各種層次的需要,稱為“人類本身資源”。另外發現每位事業者都有兩種基本需要,即身體(如食物、睡眠和運動等)需要和精神(如安全感和關注等)需要。心理是否健康則在於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己本身的這些資源。

    由於童年期的你覺得錢是被看得見摸得着且可量化愛、安全感及關注等需要,故很自然把錢和情感需要聯繫起來,成長時便開始相信錢就是愛和安全感及關注。如創建金融策劃的迪克 · 瓦格納(Dick Wagner)所言:“錢是世界上最強大、最普遍和最世俗的影響力。”但克氏認為,儘管錢是生活必需品,卻不能自動解決生活難題或減輕壓力。故不應把注意力放在賺錢,而應跟它建立健康的關係。若可直面自己金錢問題背後的情感因素,以解決從前遺下的情感問題,就可極大地改善當前的心理和財務狀況及減輕壓力,並調動你的“人類本身資源”此種內在能量。最後不僅可改變跟錢的關係,還可擺脫其控制。

    減壓物質或行為

    另外,當面對壓力時,情況就像當一張桌子的其中一隻腳較其餘的短一些,桌子會有點搖晃。若該腳短很多,桌子便立不住。這就如重壓下的大腦,當焦慮、恐懼讓你失去生活重心時,大腦便開始尋找適合的物質(如酒精)或行為(如購物)來重新調整平衡。由於每位事業者的大腦不同,故其減壓適合物或行為,取決於個人的獨特基因、可供選擇、機會和挑戰。隨着壓力增加,桌子便越來越不穩因而需越來越多的減壓物質或行為。

    在一項自尊實驗中,研究者給被試者在“去牙科診所的經歷”或“我的死亡”兩個題目中選一個去作文。之後,提供其餅乾及可選擇自己心儀的商品。自尊心不強並選擇死亡為題的學生,吃餅乾及選商品的數量,明顯高於同等自尊水平卻選了去看牙醫者。因進食和消費充當起遠離現實及把注意力從壓力上移開的工具。唯不久後減壓效果慢慢消退,桌子比之前搖晃得更嚴重。即會經歷歉疚或羞恥等負面情緒。但因減壓物質或行為起到暫時減壓之效,故不少事業者重複並因而上癮及無法自拔。至於為何理財這麼難且……

    陳傑榮

    http://www.facebook.com/groups/1023400371030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