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科企:認證利業務發展
  • 新葡京年內分階段重裝
  • 廿四本地企獲官方科企認證
  • (一家之言)借政策東風 拓琴澳研學遊
  • 澳門赴泰參加美食之都年會
  • 穗育三美食集聚區 建餐飲地標
  • 港股通或免股息稅 高息股有支持
  • 宏利進駐金銀島 租六萬呎樓面
  • 狄恆企業獎下周一接受報名
  • 近期金融市場回顧
  • 首季商住單位租金俱升
  • 科網股發力 港股站穩萬九
  • 銀娛首季EBITDA28億 按年升49%
  • 嘉佩樂明年中開業
  • 五月首十二天賭收86億
  • 四月底外儲2,292億升1.3%
  • 加強外地車輛的規管
  • 澳應積極部署低空經濟應用場景
  • 談路環市區公交接駁
  • 普京提名別洛烏索夫當防長

(海角片羽)基辛格的妙思

2016-10-05 06:35

    基辛格的妙思

    西子湖畔,首腦雲集,二十國元首(G20)聚會議事,多邊中有雙邊。美中兩國元首,代表數一數二的兩大經濟體,是所有雙邊中最重要的一對。習近平主席作為東道主,有一段開場白:四十四年前,中美兩國領導人就是在西湖國賓館達成《上海公報》,開啟了兩國關係正常化的歷史進程。這短短一句,意味深長;奧巴馬若未作功課惡補,可能不知內裡乾坤。

    《上海公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一份聯合公報,因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簽署、發表而得名。前一天即27日,先在杭州的劉莊(西湖國賓館前身)由周恩來總理和尼克松總統就最後文本完成草簽。而草簽之前,美國國務卿羅傑斯節外生枝,提出要修改十多處文字,其中較為重要的,是對“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對此一立場不提出異議”這段內容提出異議,認為“所有”一詞不妥,有些主張“台灣獨立”的人不能包括在內。聽上去似有道理,但這段話是公報重心之一,且來之不易。

    有關《上海公報》的談判,肇始於1971年7月上旬,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作為總統特使秘訪北京,短短兩天與周恩來四次會談,交換了原則性意見。雙方確定在下次落實尼克松總統訪華事宜時就公報展開談判。然而,三個月後,雙方的談判經過幾個回合,在台灣問題上陷入僵局。其時,美國與台灣是盟友,在島上派駐軍隊,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的最大障礙,既重要又敏感。最後關頭,基辛格與助手洛德商議後,回到談判桌上提出換一種方式表達美國的立場,即:“The U.S. side declared: The United States acknowledges that all Chinese on ei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 maintain there is but one China and that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does not challenge that position.”這個立場,既呼應了中方的基本原則,又從第三者的視角概括了台海兩岸的共識,符合實際狀況,也多少顧及台灣的面子,獲得中方的認可。據說,周恩來私底下稱之為“一項奧妙無比的發明”,“博士畢竟是博士”。

    儘管後來有一種說法稱,基辛格此舉,是照抄五、六十年代中美華沙大使級會談時美方的有關預案,但能夠恰到好處地用於這份公報,確實出自基辛格的妙思,功不可沒。但他以哈佛大學教授棄學從政,獲總統授權秘訪北京並主談兩國聯合公報,讓羅傑斯等一班職業外交官很不爽,故對公報文本吹毛求疵,在2月26日隨尼克松總統飛抵杭州當晚,鄭重其事地提出一堆修改意見。尼克松只好關照基辛格再與中方磋商。27日凌晨,毛澤東主席在北京聽取電話報告後,明確表示:除了台灣部分我們不能同意修改之外,其他部分可以商量。他稍作停頓又補充:任何要修改台灣部分的企圖,都會影響明天發表公報的可能性。在中方堅持下,公報其他內容有微小改動,但美方表達台灣問題立場的全部內容,沒有哪怕一個字的修改。這段文字,以後構成中美兩國談論台灣問題的基點,也成了經典名言。

    尼克松訪華之後二十年間,中美實現了邦交正常化,台海兩岸也出現了新局面。1992年10月下旬,大陸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在香港首度會談,雙方代表各自提出關於“一個中國”的表述,海協會有五項,海基會有八項,可謂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但所有表述都未脫離“一個中國”的基本立場。新世紀之初,台灣的大陸事務部門主管回溯兩岸非官方機構的香港會談,將當年“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狀況概括為“九二共識”。若干年後,經過在兩岸執政的國共兩黨領導人會面商談,確認“九二共識”乃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是兩岸關係抵禦驚濤駭浪的定海神針。這也顯示,基辛格的妙思,揭櫫台海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的共識,頗具先見之明。

    對於“九二共識”,先後謀得台灣“大位”的李登輝、陳水扁和現在的蔡英文都不願承認。原因很簡單,這種明裡暗裡搞“台獨”的人,根本不在當年羅傑斯所說的“所有中國人”之列。

    賀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