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華促有關國家聽取正義呼聲
  • 我一箭四星成功發射
  • 外交部:菲應反躬自省
  • 數美企被列不可靠實體清單
  • 現任議長有力問鼎總統
  • 伊朗總統葬禮今舉行
  • 萊希遇難對中東局勢有何影響?
  • 伊朗第一副總統將暫代總統
  • 萊希罹難多國政要哀悼
  • 墜機事故另有隱情?
  • 習近平:失去一位好朋友
  • 以:與我無關
  • 伊朗總統外長墜機遇難
  • 萊希:反美鬥士
  • 日客機起落架故障安全着陸
  • 預防AI電詐
  • 美兩婦吵架槍擊十一傷
  • 美九旬翁搭商業飛船上太空
  • 贛婦持刀襲小學兩死十傷
  • 國台辦:決不姑息“台獨”

源頭減廢

2016-10-11 06:35

    源頭減廢

    美國有環保人士近來把自己製造的垃圾扛上身,遊走紐約街頭,藉此引起關注,呼籲大眾減廢從個人做起。

    據統計,美國每人日均產生兩公斤垃圾,美國人口僅是全球總人口百分之四點六,其固體垃圾量卻佔全球三成三。為喚起同胞正視問題,羅布 · 格林菲爾德上月中展開為期三十天的“垃圾上身”計劃。他每天七小時套上特製的“透明衣”遊街,內裡存放其日常產生的垃圾。格林菲爾德透過網誌與直播分享經歷,並將過程拍成紀錄片,媒體收益悉數捐給非牟利組織。

    隨着環保意識抬頭,自備購物袋、少用即棄品等已漸成主流,可又有幾許人細算自己丢棄多少垃圾?深究它們是否已被物盡其用或無法資源回收?格林菲爾德之舉讓垃圾產生、積聚過程一目了然,令人難以視若無睹,引發省思。為了有效減廢,我們應檢視個人日常製造哪些垃圾,從而調整消費習慣及垃圾處理方式,為環保多出一分力。

    垃圾處理是個棘手難題,不管焚化或堆填,環境免不了受影響。愛護環境人人有責,但出於生活需要,“零垃圾”境界難及,唯有源頭減廢,盡量降低破壞。

    賓  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