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門新聞
  • 國際新聞
  • 科技資訊
  • 影視娛樂
新聞
  • 上海「套路貸」高發 在校大學生及未成年人成被害對像
  • 順豐回應快遞員猥褻女孩: 依警方調查結果嚴肅處理
  • 吉林松原發生4.5級地震 近一個月已震14次
  • 東莞五星酒店賣淫案一審宣判 老闆「太子輝」被判無期徒刑
  • 中國民航嚴懲「黑廣播」 罰款上限至50萬元
  • 中國第一大跨徑鋼桁梁懸索橋 洞庭湖大橋合龍
  • 山西和順一煤礦礦難致4死5失蹤 相關人員被警方控制
  • 20170816B2中國新聞
  • 堅持公交優先不動搖
  • 第五屆立法會畫上句號 多名議員表不捨
  • 賀一誠:立法工作健康成熟
  • 3000經屋年底落成 偉龍馬路公屋類別待定
  • 20170816A1澳聞
  • 本澳今年 沒有入口韓國雞蛋
  • 四款利賓納濃縮飲品有問題 民署發食品預警要求停售
  • 梁文燕托兒所辦新生家長會
  • 德清鋼琴走進世遺崗頂劇院
  • 團體慈善探訪安老院
  • 四款腐乳及紅腐乳疑受污染 檢出含蠟樣芽孢桿菌須停食用
  • 珠檢局提醒攜帶寵物過關 需辦好檢疫通行證

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結果公佈 中國摸清地理國情「家底」

2017-04-25 03:01

中國首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數據公佈 (中新社)

【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記者李松 董瑞豐 王立彬)中國地理情況到底啥樣?“家底”剛被摸清——通過遙感衛星、無人機、三維激光掃描車齊出動,歷時3年多,投入5萬人,繪製出了中國第一份全覆蓋、高精度的“地理國情圖”。
24日,國務院新聞辦發佈會公佈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結果:全國植被覆蓋面積達到756.6萬平方千米;全國房屋建築(區)佔地15.3萬平方千米,約等於一個山西省的面積……摸清地理國情“家底”,有助於科學分析中國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發展潛力,為了解國情、把握國勢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摸清地理國情“底數”:
一塊200平方米綠地清晰顯現
作為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查清了中國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現狀及空間分佈情況。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庫熱西·買合蘇提說,普查獲得的地理信息,一方面囊括了中國地表自然資源要素基本情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湖泊、荒漠和裸露地表、冰川等的位置、範圍、面積等信息;另一方面也查清了與人類活動相關的交通網絡、居民地與設施、地理單元等人文地理要素基本情況,掌握其類別和位置。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維森介紹,為最大限度提高地理國情普查精準度,普查部門一方面採用“衛星+航空攝影”相結合的方式,獲取優於1米分辨率的高精度遙感影像,另一方面實施人工野外實地核查,進一步提高普查品質。
“城市最小採集面積為200平方米,相當於一塊10×20米見方的綠地或水池的地理信息,在普查中都能統計出來。”李維森說。
地理國情普查看似專業性很強,其實離普通人日常生活並不遙遠,從衣食住行到空氣品質、飲水安全,都息息相關。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程鵬飛介紹,在京津冀地區,普查人員開展了重點大氣顆粒物污染源、城市空間擴展、自然生態空間地表沉降等地理國情信息監測。數據明晰讓監管部門“心裏有底”,應對舉措更有針對性。
打破“信息孤島”:
數據共享提供優質公共產品
國情調查一直有,國土、水利、農業、林業等部門都掌握相關數據,為何還要開展地理國情普查?
“選取了各領域需求的‘最大公約數’,普查數據可為各部門開展調查、統計、評價提供統一的地理國情信息公共基底。”李維森說,地理國情普查與其他相關行業的調查之間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也具有很強互補性,結合起來使用可以相互校核、相互補充。
據了解,過去政府一些部門和機構根據工作需要採集了大量地理數據,但有的部門和機構把信息資源視為部門資源,不願將手中的地理數據拿出共享,造成一個個“信息孤島”,導致不同部門重復採集數據,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而地理國情信息普查,則從一開始就將相關數據向公共部門開放,打破部門、區域之間的數據壁壘,以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產品。
據了解,國家發改委正應用普查結果,客觀評價京津冀地區自然資源承載能力,推進空間規劃“多規合一”試點。住房城鄉建設部則利用普查數據整治重點城市黑臭水體。
“此外,國家林業局將應用地理‘底圖’進行東北國有重點林區森林資源監測,農業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將借此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貴州省則結合地理數據推進精準扶貧作戰圖管理系統建設。”李維森說。
成果不“鎖進櫃子”:
“地情圖”助力科學決策
“摸清‘地理家底’是基礎,關鍵還要用好、用活地理信息數據。”李維森說,全國地理國情普查並非“一查了之”,成果不會“鎖進櫃子”,而會直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從監測城市地表沉降、祁連山冰川變化,再到觀測三江源等重點區域生態變遷,依靠精細化的測繪和數據分析,助力科學決策。
地理國情普查監測,就直觀展現出一張有說服力的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生態建設效果圖:從2009至2015年,水源地庫周10公里緩衝區內水域面積增加了27.9%,而同期的耕地、網箱養殖面積分別減少7.1%和19.8%。“這些地理信息數據證明,近年來人為活動對當地環境干擾程度降低,生態建設成果顯現。”程鵬飛說。
浙江利用普查成果推進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為基本農田、公益林、圍海佔地等提供“靶向性”分析服務,大幅提高了審計實效性和結果精確性。
據統計,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獲得的數據總量達到770TB,相當於7億冊50萬字的圖書。“依託這些海量的普查成果,中國建成囊括地表覆蓋、重要地理國情要素、遙感影像等組成的地理國情數據庫,既可提供三維瀏覽、成果查詢、檢索服務,也可為政府、企業和公眾提供個性化統計分析定制服務。”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劉若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