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 特朗普製造籌碼欲逼中國埋單 黨報:301傷不了中國筋骨
  • 美國務卿表示美國仍願與朝鮮對話
  • 特朗普被指袒護白人至上主義
  • 中美兩軍建首個對話機制 11月首次對話細節待定
  • 印美擬建立外交國防新對話機制
  • 台三大黨要求林全到「立院」報告大停電事件
  • 習近平勉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大學生 把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
  • 韓國總統: 將竭盡全力阻止半島發生戰事
  • 國際和平集會紀念抗戰勝利72週年 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祈禱世界和平
  • 新華社評論:安倍回歸的「初衷」應該是「和平發展」
  • 美將啟動對華貿易調查損害中美經貿 商務部強調:堅決捍衛中方合法權益
  • 貴州沿河土家人的脫貧「山字經」
  • 普通民眾科學素養提升爭取「發言權」
  • 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內地港澳青年熱議中央出臺便利性政策措施
  • 蔡英文:司法應貼近人民判決要能看得懂
  • 北韓攻擊關島是否中立 陸:不便回答 美中貿易掛鉤北韓問題 陸:不合適
  • 新疆精河地震災後重建有序開展 受災群眾健康體檢工作也已啟動
  • 美國政府或對中國發起貿易調查
  • 新疆精河地震災後重建有序開展 受災群眾健康體檢啟動
  • 北韓搞不定特朗普揮301大刀砍中國 美祭301學者:特朗普欲增加對中籌碼

普通民眾科學素養提升爭取「發言權」

2017-08-15 03:53
  【新華社南京8月14日電】日前,北京大學天文系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建生將自己反對「12米光學望遠鏡方案採用4鏡系統」的觀點,通過郵件抄送給了中國天文圈內幾乎所有專家。隨後,支持「4鏡系統」的兩位院士蘇定強與崔向群,通過媒體公開回復陳的質疑。
  由此,入選中國「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建造計劃,從一場原本「門檻」很高的科學家圈內之辯,成為公共輿論話題。
  南京的天文愛好者趙航,雖然只是一個普通國企職工,但作為當地天文愛好者協會的會員,會經常與愛好者們一起組織觀測流星雨、超級月亮等活動。
  儘管自稱「看不懂院士們有關4鏡好還是3鏡好的爭辯」,但趙航認為「在這樣關乎國家科技未來的事情上,公開討論是種進步。公眾只有理解科學,才能更加支持科技發展。」
  從艱澀難懂的理論物理學「引力波」引發公眾熱議「大型對撞機究竟建與不建」,到12米大型光學望遠鏡的建造計劃之爭,隨著空間科學熱度在中國上升,許多對技術細節、專業術語並不瞭解的普通民眾也展現出對科學議題的濃厚興趣。
  截至目前,百度新聞中與「12米望遠鏡爭議」相關的報道已接近200篇;「知識分子」、果殼網等科普類微信公眾號刊發的原始公開信,累積閱讀量已超過12.6萬次。
  「基礎科學的門檻還是比較高的。但很明顯,近幾年科學新聞比以往被關注得更多,這說明大眾的科學素養大幅提升。而科學家需要向公眾解釋和宣傳自己的工作。」中科院教授蔡一夫說,例如,西藏阿裏的原初引力波項目從立項到開建,一直在向公眾彙報。
  「現代化國家科學與公眾關係的常態應當如此。」一名科研工作者認為,在很多發達國家,科研項目要不要上、怎麼上,不只是政府和專家關心的事,爭取民意和經費支持也極其重要。
  此外,部分原本在重大科學計劃上並不具有「發言權」的青年天文學者,聯名撰寫公開信寫道:「作為新一代光學紅外望遠鏡未來的主要用戶群體,我們熱切地盼望著圍繞12米設計方案的討論能變得更公開、透明。」
  據瞭解,目前中國最大的通用型望遠鏡為雲南天文臺的2.4米口徑望遠鏡,在口徑上落後國際水準上百年。「要做精細觀測都得申請使用國外的望遠鏡,一晚上至少要花費幾萬美元,還不一定能租上,有時只能使用別人釋放的二手數據。這些數據裏的‘金礦’通常都被挖完了,只能挖掘剩下的。」天文學博士劉博洋說,這樣容易失去和國際一流天文學研究進行競爭的機會。
  11日,多名海外華裔科學家加入到公開辯論之中。伊利諾伊大學天文係助理教授沈悅說:「國際通用方法是組織同行專家評議,多方論證各種方案的優缺點,逐步達成共識。論證和評議很多時候是多輪,但要保證每次都公開和透明。」
  目前,全世界14架8至10米口徑的光學紅外望遠鏡,沒有一架在中國。「失去這次機會,一代中國天文學家將失去未來在天體物理領域同世界齊驅並駕的機會。」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劉超說,「大家都應該為拯救我們的下一個二十年而發聲。」
  「希望爭論雙方在相互瞭解、充分辯論之後,早日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希望決策能夠透明、科學,既不要拍腦袋,也不要貽誤中國天文學科研的時機。」一位名叫張棟的網友留言說。

新華澳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