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全球千億富豪增至十五位
  • 孫子兵法營銷戰 九地篇
  • 內地顯示企業站全球產業前列
  • 創業者別捲大模型 找明星場景
  • PATA與會者漫步澳門 體驗旅遊+
  • 亞太AI應用 較發達經濟體高30%
  • 物流業倡完善大型貨品入琴機制
  • 工商聯赴馬考察 促經貿合作
  • (一家之言)抱團求取留澳消費話事權
  • 鏡粉襲澳客流足 零售增10%
  • 中小企冀推演唱會套票 擴受惠面
  • 首季銀行國際資產佔比跌至83.3%
  • 工銀澳門獲評地區最佳銀行
  • 內地發三十年特別國債 票息2.57%
  • 首季澳住宅單位成交總值升16.7%
  • 三箭齊發 港股內房股走強
  • 內地商銀批九千億白名單貸款
  • 旅業採用AI客服 員工價值難取代
  • 三重磅利好 專家:提振內地樓市
  • 靈活應用科技 擁抱旅業機遇

“基地”建設 任重道遠

2017-08-16 06:35

    “基地”建設  任重道遠

    《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確立了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即除了“一個中心、一個平台”,還增加了“構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合作交流基地”。根據這個框架協議及其規定的發展定位,國家發改委將牽頭制訂和頒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據了解,“一個基地”的新定位,是澳門人根據澳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文化建設的新情況,主動向國家提出來的。此舉表明,澳門人經過長期的探索和思考,顯示出某種程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提升澳人文化自信

    對澳門而言,這一定位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首先,作為軟實力,這是國家首次將一個特別行政區的文化特性與文化功能列入國家區域性的發展戰略,澳門的文化地位及其價值與功能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其次,澳門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下的精神積累,以及作為民間交往、互通互信的交流合作的“平台”功能被發掘出來了,意味着澳門在中華文化主導下的多元文化並存,存在着參與和推動區域性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可能性。如果說,“一個中心、一個平台”更多的是關注物質形態,以及由此產生的新的物質存在的話,那麼,“一個基地”則更多地體現為,澳門人經過長期生活所探索、所形成的軟實力被賦予了新的價值和功能。對世界而言,伴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在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具有世界地標性影響的區域,推動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文化交流基地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國在文化領域的新的全球觀、生存觀和發展觀,展示出我們國家的新的文化姿態;“一個基地”的提出,無疑將進一步提升澳門人的文化自信,喚起更大的文化自覺,促進其自身的文化建設和文化傳承。

    確實,澳門狹小的空間連接宏大的全球歷史,獨特的文化蘊藏深厚的文明積累,這是澳門貢獻給中國和世界的文化財富。對這一財富的挖掘闡釋、開發利用,使之形成對於國家、區域乃至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的知識體系、文化體系,是當代澳門人面臨的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從“框架協議”的表述來看,這個文化交流基地既要開掘現有的文化資源,更需要增添新的內容,“構建”二字,說明這個文化交流基地的形成及其功能的發揮,不是停留於現狀,而是着眼於未來,需要一番努力才能達成,任重道遠。

    澳門精神挖掘發揚

    那麼,如何構建這個文化交流基地呢?一是準確理解、深入挖掘這一基地的文化內涵和現實價值。具體而言,包括為甚麼是以“中華文化為主流”,中華文化在澳門的具體表現如何,中華文化、廣府文化(閩南文化)、澳門文化之間的關係如何,“多元文化並存”的具體表現及內在邏輯如何等。從功能性角度看,還要深入思考基地建設對澳門參與“一帶一路”文化建設、“一國兩制”在澳門成功實踐的理論總結與文化內涵、“澳門學”與澳門本土知識體系構建、澳門與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關係等;二是總結和突出澳門的文化優勢和文化品質。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近代以來,秉承中原文化、廣府文化和閩南文化的內地華人陸續移入澳門,成為澳門社會生活中堅持和傳承中華文化的主流人群,在澳門經濟、社會、文化領域逐漸取得“生存權”、“話語權”,甚至成為經濟領域的掌控者,成為影響澳門歷史進程的“澳門之魂”。這種歷史形成的文化內涵的建設、文化優勢的弘揚、文化作用的發揮,主要還得依靠澳門本土力量才能承擔和完成。

    因此,從歷史角度梳理“中華文化在澳門”,以及“愛國愛澳、包容共濟、務實進取”的澳門精神之源流,深入挖掘澳門精神的深刻內涵並加以弘揚光大,是當前特區政府、教育部門乃至所有文化人的歷史責任;三是制訂規劃,加強指引,推進文化軟硬體建設,樹立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文化地標。“一個基地”的建設需要長遠的規劃和持續的努力,應在“五年規劃”的指導下,制訂“構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主要任務、重要舉措等。加強對現有“世界文化遺產”及非物質遺產的保護,避免或減少各種文化“事故”。

    要具備未來視野,採取切實措施,讓中華文化、澳門文化進入中小學課堂,加強對青少年進行中華文化的學習指導。建立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具有世界水準的場館、街區,如中華海洋文明博物館、中華美食一條街、中華大劇院等,持續凸顯和鞏固中華文化在澳門的“主流地位”;四是從澳門出發,促進大灣區內部、大灣區與內地及世界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澳門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與樞紐,其文化內涵與特色在人類文明史及中國對外開放史上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同時,澳門具有獨特的政治地位和學術氛圍,可吸引兩岸四地及世界各國政府、文化界的官員、學者參與對中國乃至大灣區傳統文化、人類文明進程的研究、討論與合作。只有通過富有成效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才能將基地的價值和效能發揮出來。

    善用中西文化交匯

    世界文明發展的實踐已經證明,不同文明如果不能相互尊重、多元並存,必然會導致“血與火的衝突”。澳門作為“人類文明的實驗室”,歷經歲月風雨的洗刷與捶打,已被世人所公認,而澳門華人之於中華文化,也有其長期堅持、恪守的傳統。早在乾隆年間,澳門華人堅持“天朝赤子”的身份認同,堅持對“國憲”、“國體”的體認與尊崇,在家國觀、價值觀、倫理觀等方面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和薰陶;嘉慶年間,針對華人“家住澳門,華夷雜處,人不知書”的文化窘境,望廈趙允菁等有識之士懷青雲之志,開館啟蒙,“孜孜於孝悌忠信,常浩然有光大意”,“以孝友傳其家,詩書世其業”,以堅守、傳播儒家禮教為己任,中華文化便這樣如滔滔洪流般在澳門傳承和弘揚。澳門人既有這樣的文化自覺、文化傳統和文化積累,可以預見,在國家的支持下,在區域合作的大背景下,如果加強基地建設,善用中西文化交匯的文化資源,助力建設粵港澳“文化大灣區”以及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偉大事業,澳門文化的明天必將閃耀更加璀璨的光芒。

    林廣志(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