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梁冠峰:改善生態區雀鳥環境 光污染為首害 企業須自覺責任
  • 中央出台六項便利內地居民來澳措施 特區政府多部門發稿表示感謝
  • 有「島」未為輸?——填海「堵」未來
  • 澳門觀豚捉迷藏 我們還有多少次「下次」?
  • 跟保育倡儀者麥希汶走一趟海上觀豚之旅: 海豚保育,是角力,也是處處驚喜
  • 填海造陸,海洋變垃圾掩埋場?——「生態島」計劃及其爭議
  • 「生態島」事件部分爭議
  • 社會與海洋疏離 本澳海洋生態何以持續?
  • 梁冠峰:人類若不友善對待海洋及動植物 必然遭反噬
  • 垃圾填海造島 是建「生態」還是造災難?——反思外國生態島、垃圾島案例
  • 填出前路或埋沒未來?細數澳門填海五百年
  • 工聯議員促將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納入僱員工作安排指引
  • 靜雞雞諮詢?「生態島」環評首次公示倒數中 海豚保育團體促一人一信叫停項目
  • 6百元醫療券下月1日起使用 範圍擴至深合區
  • 解決「租霸」問題 特區政府擬引入較簡便勒遷程序 遲交租金達5個月便可啟動
  • 6月18日至7月2日 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參選人報名
  • 首季本地居民失業率為2.7% 按季下跌0.2% 收入中位數按季升5百
  • 高士德區一間日用品店被揭涉嫌非法進口及無牌供應藥物
  • 社工局:日後院舍青少年若外出後尋找不果 所有受資院舍最遲要晚上11時報警
  • 兩間食品廠被揭共用340公斤過期餡料製包點 市政署:有兩間食店售賣

【#《殘疾人權利公約》十五年】 科技的長處與限制(上)——視障人士接觸資訊的障礙

2023-09-07 13:30

隨着科技日新月異,接收和發放資訊似乎變得越來越容易,一些公共行政手續也因電子系統而變得便利。然而,為視障人士來說,這些技術仍有一定限制,加上一些人為設計因素,令他們在接收資訊和日常生活方面仍未能完全「無障礙」。視障人士梁嘉俊(eric)坦言:「如果你讓我給建議,我會建議凡牽涉到公共訊息溝通的公共事務實體在推出app前——甚至推出了之後——和我們見個面,了解一下我們怎樣使用它。」

設計上的障礙

自2008年8月31日起,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效,包括對澳門特別行政區生效。當中列明,締約國應當採取一切適當措施,「確保殘疾人能夠行使自由表達意見的權利,包括在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尋求、接受、傳遞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這些措施包括:以無障礙模式和適合不同類別殘疾的技術,及時向殘疾人提供公共信息,不另收費;敦促向公眾提供服務,包括通過因特網提供服務的私營實體,以無障礙和殘疾人可以使用的模式提供信息和服務;鼓勵包括因特網信息提供商在內的大眾媒體向殘疾人提供無障礙服務等等。

現時不少本地媒體乃至新聞局都設有手機應用程式,無時無刻為市民提供即時資訊。但eric坦言,一些程式的設計為視障人士來說並不方便。例如一些按鈕雖然有在介面顯示,並不能用手機的讀屏功能操作,為他們而言是形同虛設:有的則是相同功能(如「返回」)的按鈕卻叫不同的名字,令他們操作時摸不着頭腦。「把名字改好,一聽就容易知道那是甚麼。例如『我的』和『設定』。叫『我的』你未必會立即想到那是甚麼,要猜一下,但叫『設定』一聽便知道是用來設定的。」

讓視障人士參與發聲

eric建議,涉及到公共訊息溝通的部門在推出新app時,讓他們實測程式,以了解他們怎樣使用它。「看看會不會是按鈕的命名,或按鈕方面微調,令我們用得更好。這些東西你找內部其他同事去測試,他們未必明白。」他又指,一些政府部門在推出或更新程式前,也會諮詢他們的意見以改善設計,令視障人士用起來更方便,例如市政署在推出新版網站時就約見了他們。「其實他們都知道我們答不了他們編碼怎樣寫,但他們會約見我們,給我們一些小任務,例如是預約狗隻續牌,從中觀察我們怎樣操作。他們會觀察到,我們也能給他們解釋。」

他補充,不只是讀屏軟件能讀到那些字便是過關,還有很多細節。「例如為何選擇日期的位置是一個表格,但裡面的號數我讀不到;或有些地方是不能選擇,但我讀起來跟可選擇的沒有差別。好像很複雜,但總括來說,只要約我們見面,讓我們實測程式,你便知道行不行。」

「一戶通」也是eric有一直給予意見的政府程式之一。他指,早前香港有盲人團體來澳交流,自己也有跟他分享澳門「一戶通」的發展,以及過程中視障團體的參與。「有很多事情我們逐個逐個環節去給意見。他們都覺得很好,澳門的電子政務可以行得這樣快。」

科技也有限制

科技的進步確實能令許多事情變得方便,但eric亦坦言,現時的科技仍未能解決所有問題。例如「一戶通」的人臉識別功能仍需要使用者眨眼來進行識別,但這為許多視障人士來說都非常困難。「他們說嘗試過去找很多國際認證的人臉識別工具,但都處理不了。」

「當知道可以在一戶通辦特區護照續期,我覺得是挺好的,因為如要親身去,讓人帶我們去續、去領,就要走兩次。當時我想:太好了,可以用一戶通自己弄好,領證那天找人帶我去一次就行了。誰知他說像我這種眼睛不能眨眼的,電腦辨認不到眼珠或眼睛,說『我的眼睛被遮蔽』,照片上載不了,結果我還是要預約去辦理、預約去領證,回到最傳統的方式。」他無奈道。「其實為我們來說,最後就是甚麼都能用電話處理,這是麻煩得人最少,更加自主,甚至它如能預約送來就更好了。」

障礙要如何被看見?

現時日常生活已有很多事情離不開手機應用程式。當一些程式的無障礙設計欠佳,間接亦影響到視障人士的獨立自主,不論是積分換領、接收資訊,還是出行便利。eric坦言,有時遇到程式設計有問題,也不知該如何反映。「疫情期間很常用(某訊息發佈部門的程式),但它有些按鈕讀屏軟件讀不到。但那時有人說,那陣子告訴負責部門也沒用,沒人有時間理。」另外,曾試過有朋友因聯絡上某媒體,該媒體程式上的其中一個功能得到改善,「但另一個功能用不了,那位朋友就不理我了,因為他不用那功能。」至於某支付程式,「後來我發現它的積分按不到『我同意』,反映了一下,不過又沒改善。」那怎辦?「或者找人幫我按那一下吧。」距離真正的生活自主,還有重重障礙有待鏟平跨越。

這篇文章 【#《殘疾人權利公約》十五年】 科技的長處與限制(上)——視障人士接觸資訊的障礙 最早出現於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