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中央出台六項便利內地居民來澳措施 特區政府多部門發稿表示感謝
  • 有「島」未為輸?——填海「堵」未來
  • 澳門觀豚捉迷藏 我們還有多少次「下次」?
  • 跟保育倡儀者麥希汶走一趟海上觀豚之旅: 海豚保育,是角力,也是處處驚喜
  • 填海造陸,海洋變垃圾掩埋場?——「生態島」計劃及其爭議
  • 「生態島」事件部分爭議
  • 社會與海洋疏離 本澳海洋生態何以持續?
  • 梁冠峰:人類若不友善對待海洋及動植物 必然遭反噬
  • 垃圾填海造島 是建「生態」還是造災難?——反思外國生態島、垃圾島案例
  • 填出前路或埋沒未來?細數澳門填海五百年
  • 工聯議員促將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納入僱員工作安排指引
  • 靜雞雞諮詢?「生態島」環評首次公示倒數中 海豚保育團體促一人一信叫停項目
  • 6百元醫療券下月1日起使用 範圍擴至深合區
  • 解決「租霸」問題 特區政府擬引入較簡便勒遷程序 遲交租金達5個月便可啟動
  • 6月18日至7月2日 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參選人報名
  • 首季本地居民失業率為2.7% 按季下跌0.2% 收入中位數按季升5百
  • 高士德區一間日用品店被揭涉嫌非法進口及無牌供應藥物
  • 社工局:日後院舍青少年若外出後尋找不果 所有受資院舍最遲要晚上11時報警
  • 兩間食品廠被揭共用340公斤過期餡料製包點 市政署:有兩間食店售賣
  • 團體到勞工局遞信 要求檢視政府外判商用大量外僱、「專才引進」政策

一抹荒涼的隱喻:閱讀《用文化請客吃飯》

2024-01-12 16:30

《用文化請客吃飯 》(作者提供)

《用文化請客吃飯》內頁。澳門鄭家大屋.1995年。攝影:李銳奮(作者提供)

《用文化請客吃飯》內頁。澳門.大三巴牌坊.1994年。攝影:李銳奮(作者提供)

澳門.大三巴牌坊.2024年。攝影:Kacheng Ho(作者提供)

(編按:本澳出版書籍《用文化請客吃飯》由已逝本澳攝影師李銳奮frank所著,在去年底由本地出版社「燈塔出版」推出,集結他多年來對本澳文化觀察手記成書。本媒轉載讀者評論一篇,望本地出版好書獲得更多關注。)

由本地「燈塔出版一人有限公司」所出版的《用文化請客吃飯》,結集了作者李銳奮留學法國回澳後刊於報章專欄裡的二十七篇文章。其中包括作者對九十年代開始的「澳門藝術雙年展」參展制度的觀點;對澳門藝術教育的看法;對電影的著迷;對香港及澳門回歸歷史時刻的感受等。記錄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澳門文化藝術面貎,如今看來另有一種懷舊又新鮮的奇特感覺。

懷舊自然是來自當時的藝文事件,如「澳門藝術雙年展」的黑箱事件,文化中心的建成和啟用,對黑沙環「部落酒吧」的描寫等。九十年代是我中學生的年代,對於那時候的澳門藝術文化圈子亦略有耳聞,朱佑人先生當時與陳嘉強及我哥經常為營運「拍板視覺藝術團」開會討論,朱佑人當時也來過我家作客,我們一家都認識他,我媽還取笑過他的名字很特別。我也去過黑沙環部落酒吧看朱佑人的紀錄片《沉默澳門人我不是》。

新鮮是來自其描述的九十年代情況是我所不了解的澳門,如當時政府對文化藝術的忽視和囂張態度;作者把藝術雙年展落選的作品收集自行辦展覽;中學美術課抄畫的情況;對文化中心剛成立後外判給私人公司營運的擔憂;對於澳門回歸後會否因為葡人的離去,而收窄了創作自由,甚至影響到言論空間等,看到作者當時憂心忡忡的事情,對比今天的情況,確實讓人百感交集。當時他說:「關於『文化』,在某些人眼裡,仍然是被用來當作他們請客吃飯的高級佐料、配菜而已,等閒人家難有機會以平等心享受。」

反觀今天,澳門已經成為「演藝之都」(我經常開玩笑是「演藝之刀」),都與刀的粵音相同。如果當時「文化」仍然是高級佐料的話,在今天,「文化」二字已經沒有意義,「文化」這個能指已經失去了所指,成為了想像的能指:他們說澳門是「演藝之都」,澳門便成為了「演藝之都」,至於「演藝之都」所指的是什麼?成為「演藝之都」對澳門有什麼重大意義?都不重要了。「文化」這個詞彙就只是人們口中的說詞/話語,已經失去了實質的所指。

如果「金手指」能點石成金的話,那他們便是「金嘴巴」,就連手指也不用動一下,只憑嘴巴說一聲便能「說石成金」。1999年建成的澳門文化中心,是澳門最正規和最專業的獨立劇場建築,想不到2024年,它仍然是澳門唯一最正規和最專業的獨立劇場建築,甚至有些觀眾席的座位都破損了。25年來本土的演藝發展在數量和質量也成長了不少,但「文化」卻由政治餐桌上的高級佐料變成了零團費旅遊飯桌下的菜渣,成為了吃喝玩樂之後的「剩餘之物」。

書中有兩張照片帶給我相當大的衝擊,一張是鄭家大屋拍攝的,剛好有位老人經過,當時仍然是廢墟,卻仍帶著一絲生活的氣息,對比今天的光鮮亮麗,形成強烈反差。今天的鄭家大屋是獨立於歷史之外的一個「旅遊景點」,與中國近代史斷絕了關連,失去了它該有的歷史意義。它是鄭觀應的宅第,他的重要著作《盛世危言》指出,要改良封建社會,必須設立議會、建立君主立憲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才能真正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自主。鄭觀應的心願最終沒有成真,成了廢墟的鄭家大宅可說是一個強烈的歷史隱喻。

另一張照片是「1994年的大三巴牌坊」,我看到這張照片時,怎麼看也看不到大三巴牌坊,只看到中央的牆壁及鋼筋柱的形體確實有點像,但當我細看周邊的建築物時發現,這個照片的確是在那附近拍攝的,最終我明白了在中央建築的後方便是真正的大三巴牌坊,實在非常震撼。攝影師站的角度讓看似廢墟的牆壁與真正大三巴牌坊重疊。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最有名氣的旅遊象徵,而這個拍攝角度只有在澳門生活的人才明白的,這個照片是只有澳門人才看得懂的重疊意象和荒涼隱喻,實在巧妙。

於是我在30年之後的2024年,嘗試尋找李銳奮當時所選擇的位置,我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是否正確,只好盡量模仿他的照片再拍攝一張,我站在那裡,看著他的照片,再看見眼前塞滿旅客的景況,30年過去了,藏在攝影家心中的荒涼隱喻再次在我心中浮現⋯⋯

〔本地攝影家藝術家李銳奮對澳門藝術的貢獻影響深遠,先後參與創立石頭公社、牛房倉庫等藝團。在2022年5月18日因病辭世。李銳奮於1962年生於北京,十來歲時隨父母回到澳門定居,曾於廣州暨南大學修讀新聞專業,其後回澳任職記者。隨後愛上法國新浪潮電影,並於1985年赴巴黎求學。

他於1990年取得巴黎第三大學電影及錄像學士、1993年法國巴黎高等藝術裝飾學院攝影系畢業,之後任教於當時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現時澳門理工大學的藝術及設計學院前身)。他先後辦過多次展覽,並於2005年出版個人寫作及攝影集《邊走邊看》。

本書於本澳書店如「边度有書」、「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等有售〕

 

《用文化請客吃飯》 treat you to a feast of culture

作者.攝影|李銳奮 frank lei

編輯|李銳俊

資料整理|葉穎雯、鄧藹樺

校對|李銳俊、梯亞

底片及相片翻拍整理|鄧藹樺、鄭冬

書籍設計|鄭志偉@something.moon

isbn|9789998177215

定價|mop100、nt380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9日

出版及發行:燈塔出版一人有限公司 guia editora sociedade unipessoal limitada

這篇文章 一抹荒涼的隱喻:閱讀《用文化請客吃飯》 最早出現於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