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首次「生態島」環評公示只見截止日 遭質疑有違程序 環保局今突發稿稱月中已開始公示 截止日改延至下月9日
  • 五.一假期將至 當局預計日均出入境人次逾68萬、旅客入境人次約13萬
  • 梁冠峰:改善生態區雀鳥環境 光污染為首害 企業須自覺責任
  • 中央出台六項便利內地居民來澳措施 特區政府多部門發稿表示感謝
  • 有「島」未為輸?——填海「堵」未來
  • 澳門觀豚捉迷藏 我們還有多少次「下次」?
  • 跟保育倡儀者麥希汶走一趟海上觀豚之旅: 海豚保育,是角力,也是處處驚喜
  • 填海造陸,海洋變垃圾掩埋場?——「生態島」計劃及其爭議
  • 「生態島」事件部分爭議
  • 社會與海洋疏離 本澳海洋生態何以持續?
  • 梁冠峰:人類若不友善對待海洋及動植物 必然遭反噬
  • 垃圾填海造島 是建「生態」還是造災難?——反思外國生態島、垃圾島案例
  • 填出前路或埋沒未來?細數澳門填海五百年
  • 工聯議員促將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納入僱員工作安排指引
  • 靜雞雞諮詢?「生態島」環評首次公示倒數中 海豚保育團體促一人一信叫停項目
  • 6百元醫療券下月1日起使用 範圍擴至深合區
  • 解決「租霸」問題 特區政府擬引入較簡便勒遷程序 遲交租金達5個月便可啟動
  • 6月18日至7月2日 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參選人報名
  • 首季本地居民失業率為2.7% 按季下跌0.2% 收入中位數按季升5百
  • 高士德區一間日用品店被揭涉嫌非法進口及無牌供應藥物

他人的孤獨死 我們的共同困境

2024-03-30 11:42

由於經濟壓力,不少長者仍需工作。

近年社會上發生兩宗案件,皆為長者在家中失救,經過一段時間甚至一年,才由業主及鄰居發現屍體。不得不說案件駭人聽聞,而兩宗案件四名死者皆為長者及年屆中年。二〇二二年西坑街姐弟雙雙倒斃家中,被發現時已過多月;而今年2月發現的西墳馬路母女屍體,已死去逾年及接近一年。其中觸動大眾的,莫過於在他人的悲劇中,不禁推敲日後待自己老去,會否同樣無聲無息,在住所突如其來面對「孤獨死」。

每人皆會老去,而他人的苦難,亦反映自身對生命中年老、養老、無法照顧自己等必經課題的恐懼。

統計暨普查局最近兩次公佈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二〇二一年本地總人口682,070,六十五歲及以上總人口82,812,約佔12.1%。而據該局於去年二月公佈的《澳門人口預測 2022-2041》,本澳未來二十年的老年人口,即六十五歲及以上人口比例,預計會持續上升,而去年已升至14.2%,至二〇四一年則達 20.9%。

該局又在《澳門人口預測 2022-2041》中指出,老年人口比例超過 14%屬「老齡社會」,超過 21%則屬「超老齡社會」,而澳門在去年已步入「老齡社會」。在二〇四一年雖「未進入超老齡社會,但已接近臨界點。」至二〇四一年,本澳老年人口預計有 164,400 人,年平均增長率達 3.5%,遠高於總人口的 0.7%。

澳門在面對老齡化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一系列與長者相關的問題亦考驗特區政府及社會服務團體的智慧。社會發展之下,人際間的疏離似無可避免。「孤獨死」案件重複發生,即使難以準確估計身處死亡現場的人們的身份和年齡,必須強調的是,缺乏穩固支持與社會能見度的長者們是「孤獨死」的高危族群。在這些長者因自然或意外離世之前,我們無法得知他在陰暗、絕望裡曾有過的掙扎。

「好好照顧自己」似是每人的必修功課,實際上,對長者而言,首要考量的是社會是否有充分的服務網絡來承托長者的各種需要,讓他們走到生命下半場仍能感到被尊重,並能信賴這些服務,好好地活下去。然而,相對較隱蔽的長者、獨居長者及「雙老家庭」,部分因生活習慣或健康問題,與外界聯繫日漸減少,難以意識到自己需要求助,什麼都仰賴「靠自己」或導致遇危機時缺乏向外救助的意識而感到無助。他們不一定能獲得足夠的社會支持和照顧,家人與親人照料亦未必足夠或亦有其困難,這時,政府、社福機構、義工、家人等的主動關心、聯繫以及適切支援便至關重要。

在澳門,能同時獲得政府給付養老金,以及由企業提供退休保障的退休人士只佔少數。有些年邁長者仍需持續參與勞動,或因退休而面臨經濟困難,須面對龐大生活壓力,甚至「手停口停」。經濟狀況不佳的長者,除了對金錢感焦慮,健康亦漸漸變差,這無疑亦增加了他們對生活的無助感。

現時,由於本澳尚未建設一個強制僱主及僱員參與的央積金制度,因此現時雖然大部分長者每月收取特區政府給付養老金、非強制央積金、敬老金或其他經濟援助,惟與一個較體面的晚年生活仍有距離。為了減輕市民在日後退休時所面對經濟壓力,當局必須思索如何完善本地退休保障制度。

另一邊廂,即使部分長者退休後不需憂慮經濟狀況,也可能因社交減少、身體能力衰退、生活環境改變等因素而感到不安或焦慮。面對家庭糾紛、家庭成員離去亦是長者的一大心理挑戰,更何況社會上仍存在「厭老」的刻板印象。長者一方面想證明自己的生命價值,同時感到無助,更可能引致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選擇自殺的亦不少。

觀察近幾年自殺個案數據,本澳自殺身亡的長者佔比較其他年齡層為高,猶如向社會敲響一記警鐘。本澳醫療機構能為長者提供充足心理諮詢和情緒支援的服務嗎?社會風氣注重長者心理健康嗎?或對長者只感陌生和冷漠?這些也是整體社會所必須思考的重點。

另一方面,亦有部分長者以獨特的方式享受多姿多彩的退休生活,做到「退而不休」,在有限的生命中盡力嘗試不同事物,亦向同路人伸出援手。從中,我們亦能思考如何提供更適切的扶助,讓有需要的長者能看到生活的更多面向,使生活重燃亮光。

在澳門,長者在孤絕無助中離世絕非單一個案,未來可能再度發生,整個社會必須充分準備,應對老齡化社會所帶來的衝擊,包括在健康照護服務、長期照護機構和醫療等資源分配上,亦需顧及長期照顧者的需求,不致壓垮照顧者的身心。同樣重要的是關注長者的心理健康需求,提供心理輔導和支持服務,幫助他們適應老年生活的轉變。

在尊重生命的角度上,無論哪一年齡層的真切需求,社會都應該一視同仁,重視、傾聽他們的需求及想法。

這篇文章 他人的孤獨死 我們的共同困境 最早出現於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