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門新聞
新聞
  • 特首晤解放軍南部戰區政委魏亮 就共同維護澳安全環境貫徹落實「一國兩制」交換意見
  • 澳大河隧演習封路
  • 「存憑有理」抽獎揭曉
  • 利賓納濃縮飲品代理商 擴大回收有問題批次
  • 剛果男來澳前已證實患染 澳現今年首例虐疾個案
  • 澳確診一宗輸入性登革熱 患者菲婦病情危重
  • 民署辦「食衛督導員」課程
  • 年來生多宗致命工業意外怵目驚心 當局擬修改職安健法規 廿人以上工地須配備安全督導員
  • 女友涉以假口供誤導警方遭法辦 賭敗港男爆竊維生被拘
  • 黑沙九澳巴士站點調整
  • 兩巴士站維修停用
  • 電騙再多一宗 女損失百萬人民幣 反詐騙聯動機制啟動
  • 紅色通緝令走私大案外逃紀某印尼落網 國際刑警移交拱關專案組
  • 休漁期結束 海事局內港指揮海上交通 澳百多艘漁船揚帆出海作業
  • 「壽司店食安」講座報名
  • 中總青委與大馬青商加強交流
  • 金業公會向會員商號 進行黃金成色檢測
  • 珠檢疫局排查供港澳禽蛋
  • 井岡山澳門同學會首屆理監事就職 何猷亨籲青年齊學習井岡山精神
  • 負責任博彩認識度 問卷調查下周展開

新澳門學社一行與教青局官員會面對特殊教育提四意見

2015-04-16 00:00

 ◎ 新澳門學社理事長蘇嘉豪及行政主任陳樂琪昨日下午到教青局,表達對特殊教育制度草案意見。

【專訪】新澳門學社理事長蘇嘉豪及行政主任陳樂琪昨日下午與教青局教育心理輔導暨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周佩玲進行了個多小時會面,表達對正諮詢的特殊教育制度草案的四點意見,包括:(一)堵塞融合教育資助監管漏洞;(二)從根本解決師資不足困局;(三)糾正對於家長和學生的支援缺失;(四)發展回歸、職業和高等融合教育。

教青局目前正審核各學校運用融合教育的會計帳目,學社接獲超過十名教師關於學校領導人員涉嫌不當分配融合教育資助撥款投訴的資料轉交教青局。學社要求當局詳細調查,促請除聽取學校管理層意見之外,亦應主動接觸特殊教育教師,以更全面了解情況,不要偏聽而做成不公平。學社敦促教青局和學校公開相關資助的財政資訊,實行透明化讓公眾監察,以及杜絕學校「依法貪腐」的溫床。

學社就特殊教育制度草案的意見中,建議要堵塞融合教育資助監管漏洞。學社指出,目前政府僅以《學校運作指南》規範融合教育資助,雖然指引規定所有額外撥款僅單一用作「資源教師的薪酬,以及為融合生,提供額外輔助的教學人員及其他輔助人員之津貼」,但由於對「其他輔助人員」定義和分配比例模糊,有學校利用資助補貼原來的一般教師,或外聘不具專業的補習導師或社工支援學生,甚至有同樣無專業背景的領導人員在資助運用報告上聲稱曾參與「支援或指導及協調全校融合生的工作」和「處理融合生的突發事件」等工作,從中瓜分六位數額外津貼。

學社指,當局宣稱嚴格依法監管資助,卻漠視指引本身存在漏洞,而教青局日前在立法會上也一再迴避議員吳國昌關於融合教育資助監管的提問,而當局強調「若發現有學校會計帳目不獲通過,可能會中止有關資助」,學社認為這只會令更多學校放棄開辦融合教育,學生必然成為最終受害者,學社重申當局應從根本解決問題,並把有關資助之指引和監管機制明確納入《特教制度》一併交立法會審議。

再者,特教師資不足問題的困局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學社在收集到的教師和家長反映意見都指出,師資不足是特教發展的最大障礙,成了許多學校拒絕接收學生或聘請教師的理由。學社認為,當局應設法提升教師的薪酬和津貼,並研究開設特教專業學士學位,進一步改善特教質量。有教師認為,當局根本毋須擔心師資飽和,教師增加只會持續不斷優化教師與學生的比例。

此外,當局須糾正對於家長和學生的支援缺失。有家長向學社反映,當局不合理劃一一般學生和融合生的留級標準,令不少融合生因兩年內未能順利升班而被要求轉校。而部份一般教師也可能因未具專業,以一般學生的標準責罵或處罰融合生,學生往往無法在一般學校獲得針對性支援,甚至有感已遭社會遺棄。家長也反對在學生的學歷證明書上標示「按特殊教育頒發」字樣,認為有可能對他們日後在升學或就業上造成標籤和歧視。

家長也反映,衛生局公佈能力評估報告結果時間過長、家長因培訓機會不足而缺乏管教知識和技巧、學生在早療及其他專業治療(職業、物理、語言、心理、行為)缺位下長期服藥產生諸多副作用、學生缺乏校巴接送服務、參與學校或社團活動時可能遭受歧視。而家長因照顧小孩而一般無法工作,加上治療成本高昂,家長希望能在經濟上得到政府更大的關顧和支援。

至於在發展回歸、職業和高等融合教育方面,學社指出,由於學額不足,學生在小學畢業後往往很難繼續接受中學融合教育,他們可能被迫入讀一般中學甚至夜校(部份更轉至特教學校),但由於本澳融合教育並未廣泛涵蓋至回歸教育,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成效,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教育。

學社促請當局聯同社工局、衛生局、高教辦等相關部門,發展回歸、職業和高等融合教育,並積極回應家長上述的合理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