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科企:認證利業務發展
  • 新葡京年內分階段重裝
  • 廿四本地企獲官方科企認證
  • (一家之言)借政策東風 拓琴澳研學遊
  • 澳門赴泰參加美食之都年會
  • 穗育三美食集聚區 建餐飲地標
  • 港股通或免股息稅 高息股有支持
  • 宏利進駐金銀島 租六萬呎樓面
  • 狄恆企業獎下周一接受報名
  • 近期金融市場回顧
  • 首季商住單位租金俱升
  • 科網股發力 港股站穩萬九
  • 銀娛首季EBITDA28億 按年升49%
  • 嘉佩樂明年中開業
  • 五月首十二天賭收86億
  • 四月底外儲2,292億升1.3%
  • 加強外地車輛的規管
  • 澳應積極部署低空經濟應用場景
  • 談路環市區公交接駁
  • 普京提名別洛烏索夫當防長

賭權開放對教學規條化的反思

2013-11-24 00:00

高等教育提升人力資本的內涵和水平,可為賭權開放後的新澳門,帶來持續的希望。

    賭權開放對教學規條化的反思

    賭權開放後,澳門人口愈來愈多,社會競爭越趨激烈,員工各懷打算,希望在經濟急速發展下找到理想職業。近年員工轉職如走馬燈,但企業老闆、人事部主管或人力資源顧問似乎對澳門大專院校的學生略有微言,其中一項作者聽得較多的是同學的應變能力。

    企業追逐短線利潤

    社會學家賽奈特(Richard Sennett)說,在全球化年代中,跨國企業為追逐短線利潤,隨時改變投資對象、形態或把資金調走。在現今“資本無國界”下,企業主要是從其企業成本效益角度考慮,故公司收購、變賣或重組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常態。

    此情況下,員工生活在較不穩定的經濟環境中,以往習以為常的長期委任的工作逐漸被各個“項目”所取代。經濟及就業結構多變,相對以往的工業年代,現今的員工較難在某種工藝中精益求精,或在某個工作崗位上逐級晉升,從而建立其個人的職業生涯。

    按照賽奈特的分析,跨國企業要求個人的不是把工作或產品做到盡善盡美,而是根據市場或投資策略的需要,隨時改變營運情況。基於此,企業老闆眼中的理想僱員,要有強大的適應能力以應付突變的環境。

    另一方面,由於手藝需長時間培育,亦需員工個人的專注投入;在“工多藝熟”的過程中,員工不但要珍惜製成品本身的價值,亦需由此獲得滿足感,從而鞏固他們對工藝的專注投入。可惜,這種盡善盡美的執着態度卻不一定是跨國企業所需的,因它太浪費時間及不夠彈性。換句話說,現今跨國企業所需的人才,跟以往工業時代企業所注重的已不同。

    盡善盡美浪費時間

    在分析資本主義全球化下企業所需的人才時,不少社會學家不約而同指出社會所標榜的是具適應能力、反應快的聰明員工。他們知道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應如何投放,才能獲得最大的回報,他們的主要推動力是利益,而非祖父輩那樣做出完美的產品。這樣具適應力的員工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倚靠自己的眼光和才智來爭取晉升。相對結構較穩定的工業時代,現今的員工較離群自我,因這樣才較易看清自己的相對地位,以應付瞬息萬變的市場。

    企業需靈活的員工適應多變的環境,澳門學生卻好像反其道而行。著名美國社會學家默頓(Robert Merton)在《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中指出,官僚化的正規行為,並不單純是權威人士霸道地以規章由上而下施壓,而是團體機構中既有規矩的產物,並透過不同階層位置的界定,讓各方均對對方行為有一定的互相了解和預算。以學校的環境為例,就是通過各式各樣的規條,讓學生一方面知道自己應怎樣做才可理想地完成課程,另一方面也制約一些大權在握的教授講師,不可隨心所欲、胡作非為。

    衍生的結果是,有一班很重視和很懂得遊戲規則的大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授講師經常會遇到的問題並非對理論的質疑和討論,同學更多的會問:“到底報告要寫多少字數?超過字數會否扣分?遲交功課會有甚麼懲罰?”又或會問:“關於我們要寫的這個討論題目,老師想要甚麼?”他們又或略過過程、辯證和理據直接問:“我這個結論或想法可以嗎?對不對?”相信澳門大專院校的教授講師均遇過此類的問題。

    規條化削學生創意

    此外,有些同學會期望老師把事情一下子講得斬釘截鐵、直接了當。無論是歷久常新的理論之爭或千絲萬縷的社會脈絡,均應不含半點糊,將結論扼要說明。有些同學會把教授講師花了不少時間的反覆討論思辨,用一句話總結:“講了這麼久,結論還不過是如此的一回事?”有些同學更會怪責老師為甚麼不直接講重點的結論,既節省時間,亦令同學更易明白。的確,簡潔的結論和清晰的指令,在同學知識的吸收及教師的考試和功課的批改等準則方面來看,答案當然比思辨更重要。

    倘教授講師和同學生肯多花一點耐心,忍耐暫時的混沌含糊,堅持探求討論,逐步把問題展現析解,同學將有豁然開朗的體會。這探求討論的空間和精神,往往就是課堂規條化所扼殺掉的寶貴經驗。此外,事事規條化,亦減損學生發揮其批判顛覆的創意。這種創意的寶貴之處,未必在於同學能否因此而在其作品中產生甚麼劃時代的新理論、新科技。最重要的是,透過創造這種相對沒有規條的空間,誘使學生思考自己作品的價值和意義,而不單是跟從規條或教授講師寫在課程簡介的設計去完成報告作業。

    大學時代黃金時期

    人類智力粗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以知識積累為基礎,透過學習了解知識內容和運用方法,達至自學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會因年齡增加而遞減,稱為固定智力。另一種是以生理變化為基礎,隨着腦部發展而產生各樣相關能力,例如理解力和辨識能力,這些能力會隨年齡而變化,通常在兩至三歲開始發展有關能力,接着經歷數十年的穩定期,知識對這類能力基本上沒有影響,稱為流動智力。

    一般而言,教授講師年長些,在固定智力上具有優勢。但在流動智力上,學生則未必會較差,因為流動智力是對不熟悉的事物,量度能否以迅速準確的反應來判斷其彼此間的關係。在科學工程領域,最有創造力的時期在二、三十歲左右,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創造力的極盛期也許推遲二十年左右,但大學本科生時代正是迸發創造力的黃金時期。

    經濟學家賈蘭森(David Galenson)曾就員工工作的創新能力作研究。所謂“概念創新”指的是“打破既有的固定模式,創造出新的工作型態”;“經驗創新”則意味着“在既有的工作型態基礎上予以擴充、發展”。雖然“概念創新”的發生並不拘限於年輕人,但往往發生在個人工作生涯的前半段,且多半屬於藝術與數理等較純理論的領域。

    創新源於生活體驗

    相對而言,“經驗創新”則需更多經驗累積,在熟練的技術與豐富的專業經驗下才會發生,涵蓋領域包含大部分社會科學。心理學家塞蒙頓(Dean Keith Simonton)提出“實踐的創造力”的概念,指出個人創造力的焦點不再是新的事物,而是“對實際生活經驗的融合、再思考及重新組織”,亦即是運用更圓融的方式,結合先前所累積不同領域的經驗,處理實際面對的問題。

    綜合上述專家所賦予創造力的概念可得知,有價值的創造力不僅是經由天賦的思考能力創造出新的理論與思考邏輯,更重要的是在實際面對問題時,運用融會貫通的方式結合自身的經驗解決問題。這種解決實際問題的“創造力”,則通常需要時間累積不同領域的實際經驗方能獲得,亦正好說明鼓勵學生理順混沌含糊的理論變化及其相關脈絡的經驗的寶貴之處,這種能力將有助同學提高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的能力。

    融匯所學隨機應變

    就業市場對多元能力的要求為教育制度和方法帶來許多追求,這亦令院校和老師衍生各種指標和持續評估方法。面對資本主義全球化下劇烈競爭,僱主不單對員工的履歷有高要求,亦希望員工具備靈活變通的能力。

    基於對考試成績的焦慮,有些同學會要求教授講師簡單扼要直接講授結論的重點,直截了當講要求指令,務求更快更有效絕不含糊掌握某些理論及要求。但從模糊的環境中反思,是要把問題想得清楚透徹,吸收知識後再思考以及重新組織並發揮批判顛覆的能力,這對提高同學隨機應變的能力將有莫大的好處。

    當然大學教育不是純粹為了將來就業作準備,同學們吸收知識在於能有效地轉化和運用到其日常生活之中。雖然不是每位同學都喜歡或有能力成為資本主義全球化下的具適應能力、反應快的聰明員工,但若能暫時忍耐混沌含糊,學習融合所學的領域,他們便較能結合先前所累積不同領域的知識,去處理實際面對的不斷變化的問題。這不但可擴闊其想像空間,亦可加強其適應環境的能力。這樣的人力資本的內涵和水平,將能為賭權開放後的新澳門,帶來持續的希望、發展和進步。

    理工學院 蕭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