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科企:認證利業務發展
  • 新葡京年內分階段重裝
  • 廿四本地企獲官方科企認證
  • (一家之言)借政策東風 拓琴澳研學遊
  • 澳門赴泰參加美食之都年會
  • 穗育三美食集聚區 建餐飲地標
  • 港股通或免股息稅 高息股有支持
  • 宏利進駐金銀島 租六萬呎樓面
  • 狄恆企業獎下周一接受報名
  • 近期金融市場回顧
  • 首季商住單位租金俱升
  • 科網股發力 港股站穩萬九
  • 銀娛首季EBITDA28億 按年升49%
  • 嘉佩樂明年中開業
  • 五月首十二天賭收86億
  • 四月底外儲2,292億升1.3%
  • 加強外地車輛的規管
  • 澳應積極部署低空經濟應用場景
  • 談路環市區公交接駁
  • 普京提名別洛烏索夫當防長

低息+需求 港樓價連升六年

2015-01-14 00:00

需求龐大,港樓價在辣招頻出下仍續上升。(香港中通社)

    低息+需求   港樓價連升六年

    【路透社香港十三日電】受低息環境及強勁用家需求支撐,一四年香港住宅樓價連續第六年上升,令原本普遍看跌的一衆分析師大跌眼鏡。展望羊年,隨着新供應明顯增加,且加息看來不再遙不可及,樓市或現轉折。

    自美國○八年實施多輪量化寬鬆措施以來,香港樓市延續六年升市“神話”,累積升幅達1.6倍,大幅跑贏同期恆生指數64%的漲幅。單以一四年約13%的升幅計算,是恆指漲幅的10倍。

    辣招無損用家需求

    自香港政府一○年以來多次推出壓抑樓市的需求管理措施,且多次把措施“加辣”,大大提高投資房地產成本,投資需求已大減,但強勁的用家需求繼續撐起樓市。去年中小型住宅無論樓價或租金升幅均盡領風騷。

    據政府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資料,去年首十一月中小型住宅樓價升幅達12-13%(實用面積少於40平方米及40-69.9平方米的A和B類住宅),跑贏實用面積100-159.9平方米(D類住宅)及160平方米以上(E類住宅)樓價分別為6%和2.2%的漲幅。租金方面,A和B類住宅升幅逾6%,D、E類豪宅租金分別祇升2.5%及0.2%。

    有分析師預期,今年住宅租務市場供應增加,租金回落將牽引樓價轉勢。“過去幾年樓價和租金表現頗一致,但今年會是轉捩點。”交銀國際地產分析師劉雅瀚說。部分原訂一四年交付的住宅延遲至今年始交付,這令去年租盤盤源短缺。但新供應在今年應市將對租金和樓價構成壓力。

    今年萬五新增供應

    劉雅瀚預測,今年新住宅樓盤交付單位數目將達1.5萬個,較過去幾年平均約7,000個及去年約1.1萬個均有顯著升幅。該行預期,今年住宅樓價將跌1成;倘計入加息因素,跌幅將達2成。

    投行瑞信看跌今年香港樓市,該行預期,上半年低利率仍將持續,料下半年始有可能加息。此外,香港今年經濟情況穩定但缺乏驚喜,金融市場上升將部分抵銷零售、餐飲和酒店業可能放緩的影響。該行估計全年樓價下滑15%。

    不過市場對今年樓價不再如去年般一面倒看淡。中原地產預期,今年樓價繼續受惠環球經濟令資金流入,本地買家實力雄厚,支持樓價向上,料上半年樓價可望再漲1成。

    加息不再遙不可及

    另一個令樓價可能出現轉折的因素是,維持多年的超低利率今年或將出現變化。美聯儲局(FED)上月中釋出將穩步邁向在今年某個時間加息的強烈訊號,修改將在“相當一段長時間”保持近零利率的承諾,加息不再遙不可及。

    目前私人住宅的回報率祇有3%或更低(豪宅回報率較一般住宅為低),但與約2厘多的按揭貸款利率仍有一些差距。從實際或心理角度着眼,買樓仍較租樓划算。

    對今年加息的時間點仍衆說紛紜,仲量聯行香港董事會總經理曾煥平認為,今年是有加息的可能,但相信不會對樓價有太大衝擊。“因為這(加息)影響會被建築費上升所對沖。”他說。

    建築費貴樓價難跌

    香港首富、大型地產商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對加息的可能看得更淡:“我看今年(香港)樓市安定,因為第一,美國要加息(的話),我想今年都加不到,縱然加,也加得好低。”他說。

    他指出,現時香港建築費和工人工資均不斷上升,從過往地價一定比建築費高,變成現時部分新界土地的地價比建築費還要低,因此樓價很難大跌。

    除非利率一下子大幅上調,否則對供樓人士的負擔增加有限。不過,加息將令現在輕微的息差(按揭利率相對租金回報率)收窄甚至消失,資金可能自樓市轉投其他收益更高的金融工具,例如股市、人民幣存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