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科企:認證利業務發展
  • 新葡京年內分階段重裝
  • 廿四本地企獲官方科企認證
  • (一家之言)借政策東風 拓琴澳研學遊
  • 澳門赴泰參加美食之都年會
  • 穗育三美食集聚區 建餐飲地標
  • 港股通或免股息稅 高息股有支持
  • 宏利進駐金銀島 租六萬呎樓面
  • 狄恆企業獎下周一接受報名
  • 近期金融市場回顧
  • 首季商住單位租金俱升
  • 科網股發力 港股站穩萬九
  • 銀娛首季EBITDA28億 按年升49%
  • 嘉佩樂明年中開業
  • 五月首十二天賭收86億
  • 四月底外儲2,292億升1.3%
  • 加強外地車輛的規管
  • 澳應積極部署低空經濟應用場景
  • 談路環市區公交接駁
  • 普京提名別洛烏索夫當防長

印度經濟發展潛質超中國?

2015-08-09 06:30

印度總理莫迪(右)五月時訪華,彰顯中印經濟合作重要性。(中新社)

    大象會否趕過巨龍——

    印度經濟發展潛質超中國?

    今年四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尼雅加達舉行的六十周年亞非會議中提出,以亞洲和非洲共佔全球經濟增長約50%的數字看,亞非年代已來臨。以亞洲來說,在眾多崛起的經濟體中,除了中國,經濟數據、發展及潛質最大的非印度莫屬。印度是新開發銀行(即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即亞投行)的始創會員,且在亞投行擁有7.5%的股權,亦是除中國外,在亞洲國家中擁有最多股權的國家。

    計劃經濟推中印發展

    中國和印度在某些方面看,一如非同卵雙生的雙胞胎,異常相似。擁有13.5億人口的中國,以及擁有12.5億人口的印度,分別是全球排列第一及第二位擁有最多人口的國家。以陸地面積計算,中國的950萬平方公里及印度的320萬平方公里面積,在亞洲中同樣排列第一及第二位。兩國同樣擁有數千年悠長的歷史和文化。中國的習近平主席及印度的總理納倫德拉 · 莫迪,同樣是堅持經濟改革的領袖。兩人的背景和經驗非常相似,均曾管治遠離中央的城市/省份。兩人同樣代表新一代的政治人物,深懂下情上達及中央盡量少干預、分權發展的重要性。

    中印兩國自一九四九及一九四七年均已各自採納計劃經濟的模式作為經濟發展藍本,習近平、莫迪均着手於非常踏實及深化的經濟改革。他們面對相同的挑戰——稅務改革、削減官僚作風、反貪腐、加強企業管治概念等。但在某些事情上,卻或期望可易地而處。

    印改革信心有利引資

    根據德意志銀行資產與財富管理首席投資總裁沃爾漫(Asoka Wohrmann)在銀行近期一本內部刋物的文章中指出,印度在基建及工業上均較落後。中國自一九九九至二○一四年期間,年均投資相等於GDP43.5%於基建及工業中,印度卻祇投資31.9%。但印度的GDP只是中國的1/4,人口差別卻少於10%。反之,中國渴望擁有印度較高的國內消費率(印度國內消費率為GDP的57%、中國僅37%),從而令經濟增長可逐漸減少倚賴投資與出口。

    從上述數據可看出,在基建及工業上,印度若期望可追上中國,還有頗長的一段道路。但中國在這方面的成就,卻付出頗沉重的代價。印度的總負債是GDP的120%,中國的總負債負擔則約是印度的2倍。這不僅是在數字上,還凸顯在負債速度上。自二○○○年至今,中國總負債水平增多1倍,印度在同期祇增約25%。沃爾漫在上述文章指出,債務數字顯示印度較善用它的資金。印度多年來均受到收支經常賬目逆差問題困擾,不得不善用資金,以便吸引經濟上所倚賴的外國投資,故必須向外國投資者證明他們的資金均有效率地被善用。結果顯示,外國投資者不但認同,更且因印度在經濟改革方面的決心,確保外國資金持續不斷流入印度。

    深層改革風險削引力

    中國近年經濟增長放緩的原因多方面,改革開放進入深層次關鍵時刻,例如改革經濟增長模式,提倡創新經濟,減少政府干預、減少經濟對出口及基建的過度倚賴,開放資本市場,促進利率自由化及人民幣國際化。由於以上深層次改革的風險,一定程度減弱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更不幸的是,中國股票市場近期急劇下滑,短期內蒸發近3成市值,導致中國政府干預,特別是實施一些非金融政策,令外國投資者對政府應否干預自由經濟市場起疑慮。

    另外,更令人擔心的是,蒸發了的市值對內地短期消費會構成何等影響?蒸發了的市值對內地中小企流動資金的需求、投資意慾及實體經濟均產生影響。

    沃爾漫指出,印度另一項較中國更明顯的優勢,是其人口結構——差不多半數印度人小於廿四歲;62%即超過7億人口的年齡是介乎十五至五十九歲。中國則已開始有人口老化現象,聯合國預計到三○年,中國介乎十五至五十九歲的勞動人口將減少6,100萬人。雖然有報道指一孩政策將放寬,但對於因人口老化導致勞工人口遞減的嚴重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可解決。這亦表示印度較中國在未來將擁有更有利經濟的勞動人口,中國則因人口老化需負起較沉重的福利開支。

    未來幾年印經濟超中

    過去廿多年,中國經濟增長曾遠拋印度,但近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不少人甚至質疑能否達到一五年訂下的7%GDP增長目標。印度經濟卻恰好相反,不少評論員均預測GDP增長率在今年可達7.5%(亞洲開發銀行更預測增長率可高達7.8%),未來五年的年均增長可達9-10%。若預測達標,意味印度在今年及未來五年的GDP增長將首次超越中國。

    中國目前正經歷更多的經濟難題,但若明白習近平主席及李克強總理現正推行/實施深化經濟改革的規模,一切均不足為奇。中國的7%甚或6%的GDP增長,對比所有已發展經濟體及大多數崛起的國家,仍是個令人羨慕的數字。中國現時的經濟/經濟增長無疑不如以前般熾熱,但仍可說是不錯。至於印度,經濟/經濟增長可能較中國更熾熱,但在經濟改革過程中必然產生挫折,但對一個歷史悠久、人口龐大的國家來說,改革的道路必然任重道遠。

    地緣政治促兩國合作

    最後,值得探討的是有關地緣政治的問題。印度一直渴望可成為地區內的超級大國或經濟強國,並試圖學習中國式改革開放的道路。莫迪正是由有印度廣東之稱的旁遮普邦首席大丞出身,近期與習近平主席會面有4次之多,由此可見兩國關係有多大的改善。據印度進出口銀行主席馬瑟(Yaduvendra Mathur)指出,印度正計劃一項特別用途的設施基金,用以資助在南亞甚至非洲建設道路、橋樑及能源設施。雖然印度不如中國般富裕,未能像中國般投放或挪用同樣數目的基金用於相同的用途(印度政府官員曾提議上述基金將少於中國絲路基金400億美元的1/4),但印度的目的昭然若揭。印度是個不結盟國家,但其政治、金融及法律體系與西方國家較相近,故若印度的影響力及地位可在亞洲崛起,相信更能取得西方美歐國家的歡心。

    印度股票市場由今年二至六月中曾跌11%,但六月中後外資撤離中國股票市場,同時投放超過7億美元於印度,令標普BSE SENSEX指數由六月十二日跳升7%。在地理上,印度位處中國倡議的陸上和海上新絲綢之路的中心,對中國海上新絲綢之路產生極大影響。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成功及印度的繁榮,相輔相成、息息相關。誠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中印兩國,是世界第一、第二人口大國,中印合作,世界為之震動;亞洲的復興,離不開中國和印度。”

    鍾立雄暨經濟研究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