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舞台重演社會悲劇 望警醒人心——專訪《怪獸們》
  • 戀愛電影館營運再易手 對比兩次承投、交接
  • 戀愛電影館轉由拍板營運 9月9日首輪電影放映
  • 【特約刊登】金馬導演關錦鵬蔡崇隆 9月亮相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特約刊登】書寫東南亞的攝影軌跡——淺談《東南亞攝影概論》
  • 由創作,到分享——專訪展覽「做書『碌士』A to Z」
  • 笑種種無常——專訪《荔枝英雄傳》
  • 靈光中捉緊片刻真實──專訪孔慶輝談創作
  • 建築專題影展「大銀幕上的建築美學」於戀愛電影館開幕
  •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散文集《意猶未盡》出版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貮」: 生命的姿態——Rusty Fox的《Nocturnal》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 壹」:當下的命題
  • 【特約刊登】談法蘭克「當下的真實性」——訪《西哈諾》劇組
  • 【特約刊登】打破演員及觀眾的慣性——專訪《西哈諾》導演Franck Dimech
  • 【來稿】澳門影像作品的女性新勢力
  • 疫後延續線上交流 讓多元盛放
  • 點亮自己,照耀他人——專訪「遊戲的火花 | 玩轉線上劇場遊戲」課程
  •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 生命的最後一剎,誰可作主?——專訪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
  • 乘一趟廟船,航向千年後的記載

屏息的荒原

2016-05-03 22:53

(摘自《賞味期限》宣傳影像)

《賞味期限》演出劇照(摘自澳門藝術節網站)
滿場泥土荒原之中,上方垂下兩塊巨大的布幕像帷幔,男女互相握手,凝視對方,靜止有如一尊被塑造為象徵美好關係的雕像。冗長的開場宣告後演出開始了,演出者仍紋風不動。觀眾也在想像之中等待著,準備迎向接下來的暴風雨。爆發點逐個開展。從個體的掙扎,男性對女性身體的操控和擺弄,到兩人的角力,文明的外衣也逐步解除,在塵土飛揚中,進入野性與埋身「肉搏」──真的是「肉搏」,舞台中央吊掛下來的大豬肉不斷搖曳擺動,成為兩人爭奪之物,變得野性原始的身體,在泥土之中滿場追逐翻打。舞者的身體在無數的反覆搓揉之中,不止動作的傳達,每一次的觸碰都是能量的準確傳遞,身體的爆發力讓人屏息。
《賞味期限》兩位編舞黃翠絲及毛維,前者出自澳門,都是出色的舞者,彼此亦合作已久,在展現身體的表現力和默契上,兩人皆完美勝任。然而洗練的身體,如何承載人際關係的錯綜複雜、變異變質?在首次演出時,兩人在這個部份似乎有更多細膩的探索,包括使用不同道具,呈現多樣的情感表達,實驗性較強一點。今次藝術節的版本,似乎是之前的去蕪存菁,把最具亮點的部份集中展現,然而這樣,兩性關係的呈現卻似乎只剩下對峙與角力,演出雖然層層推進,但其實也在同一條直線上一路到底。此外,舞台裝置以及演出元素的象徵和運用,一方面為演出製造了良好的視覺效果,另一方面,在直接挪用的層面上其自身語言的多樣性與複雜性,有待延展。《賞味期限》在本地舞蹈劇場作品中所展現的實力使人欣喜,其對作品的用心也讓人期許,下一個更不安於份的演出。
買票後更需要宣傳
在看這個演出時,一直閃入腦中的,不知為何竟是本地作品缺乏宣傳的問題。其實不只本地,外地作品也如是,令人納悶。總是很難找到詳細一點的藝術節資料,要靠有心人自己多方搜尋,才可集成。相關節目的評論即使有,但缺乏傳播途徑,可以讀到的人其實很少。一般民間活動愛用的Facebook宣傳,本是最便利的宣傳工具,藝術節雖然也有自己的Facebook 專頁,卻很少有真正利用,專頁中的內容基本上與藝術也好像沒有多大關係,如果想查找當日有什麼演出正在發生,也是沒有的,關於藝術家、節目內容、藝術家訪談等的資訊就更少,即使有的話也如曇花一現,不大能引起注意。真正的宣傳推廣不是在賣票時才需要,在觀眾買票之後才更需要開展。因為宣傳的目的並不只是為了賣票,而是長遠的藝術推廣,無論有沒有買票入場的觀眾,演前導賞其實都不可少,而有內容的資訊傳遞,也是教育的一種可能。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