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舞台重演社會悲劇 望警醒人心——專訪《怪獸們》
  • 戀愛電影館營運再易手 對比兩次承投、交接
  • 戀愛電影館轉由拍板營運 9月9日首輪電影放映
  • 【特約刊登】金馬導演關錦鵬蔡崇隆 9月亮相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特約刊登】書寫東南亞的攝影軌跡——淺談《東南亞攝影概論》
  • 由創作,到分享——專訪展覽「做書『碌士』A to Z」
  • 笑種種無常——專訪《荔枝英雄傳》
  • 靈光中捉緊片刻真實──專訪孔慶輝談創作
  • 建築專題影展「大銀幕上的建築美學」於戀愛電影館開幕
  •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散文集《意猶未盡》出版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貮」: 生命的姿態——Rusty Fox的《Nocturnal》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 壹」:當下的命題
  • 【特約刊登】談法蘭克「當下的真實性」——訪《西哈諾》劇組
  • 【特約刊登】打破演員及觀眾的慣性——專訪《西哈諾》導演Franck Dimech
  • 【來稿】澳門影像作品的女性新勢力
  • 疫後延續線上交流 讓多元盛放
  • 點亮自己,照耀他人——專訪「遊戲的火花 | 玩轉線上劇場遊戲」課程
  •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 生命的最後一剎,誰可作主?——專訪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
  • 乘一趟廟船,航向千年後的記載

對澳門器官移植的看法

2016-12-27 12:06

與鄰近地區相比,澳門器官移植才剛起步,技術發展兩地相差廿年(取自網絡圖片)
本月初,山頂醫院完成了澳門首宗腎臟活體移植手術,據醫院在事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接受家人移植腎臟的病人現時情況穩定,並沒有出現急性排斥情況。作為一名慢性腎衰竭患者,對澳門終於出現首宗活體移植,且獲得成功的消息,當然感到振奮和鼓舞,同時對澳門未來的器官移植技術看到希望。畢竟鄰近地區如香港、台灣,甚至內地,在器官移植方面,不論軟硬件設備已經非常完善,且沿用多年,過去不少需要器官移植的本地居民,若家人或經濟能力許可,大部分會選擇回到上述的國家或地區進行移植,延續生命。
以香港器官捐贈和移植情況為例,回顧其移植歷史,據香港衛生署刊登、來醫院管理局的資料及數據顯示,早在一九六九年已有首宗腎臟移植,也是相關工作的里程碑。由二零零七年一月一日至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為止,腎臟活體捐贈共有一百零一宗,遺體移植共有六百二十六宗,兩類相加,合共七百二十七宗,卻仍有一千九百四十一人在等候腎臟移植。
香港推行器官捐贈和移植多年,為將器官捐贈普及,鼓勵更多人在身故後讓有需要人士受惠,得以延續生命,在二零零八年十一月更啟動「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讓有意捐贈器官人士有效和靠地作自願登記,以便在身後捐出器官,讓醫管局的器具捐贈聯絡主任藉著名冊,迅速安排器官移植,令等候中的病人受惠。
以個人看法來說,單是器官捐贈、移植等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已涉及一定量的程序,這僅是概括性的軟件措施,仍未談及負責移植工作醫護人員的培訓、保存遺體器官設備、配對、病人輪候名單系統、計分準則及輪候次序等硬件工作,可想而知,澳門要建立一個如此龐大的器官捐贈和移植系統,所需時間和人力物力並非一時三刻所能辦到。
因此,經過連日追蹤有關器官移植一類的新聞報導、座談會和消息後,雖然首宗移植個案的出現,在我而言除感覺上出現得比較突然外,當局現時展開的所有工作,一切仍處於起步階段,要在澳門籌建一個擁有完善法律的器官捐贈及移植體系,相信以後尚有一段很漫長的道路要走。
不過,早在一九九六年,即回歸前,澳門早已制定出器官移植的相關法律,卻在今年中才訂定有關腦死亡定義的法規!坦白說,即使現時活體移植取得成功,我亦未能在短期內享受到當中的成果和喜悅:因為我家人丁單薄,沒有親人可以做活體移植、捐贈腎臟給我。換言之,我必須等待相關法律出台、再等候自願登記作器官捐贈,在自願人士身故後,經過配對而且吻合,我才有機會接受移植。
所以我才說,作為一名腎衰竭又要靠血液透析延續生命的患者,在「器官捐贈和移植」的問題上,中間虛度了二十年時間。
雖然現在眼見特區政府對器官移植等問題以嚴肅、認真的態度處理,同時開始著手一系列籌備工作,但有時內心難免覺得,如果早在廿年前,器官移植的相關法律出台後,接著展開一連串工作,相信廿年後的今天,在移植問題上將有很多情況不一樣,至少過去的廿年,在澳門需要器官移植的病患,不用自資到外地做遺體器官移植手術,不用為支付龐大金額而煩惱,或為自身病情而終日擔驚受怕。
曾有一位素未謀面的網友,跟我談過器官移植的話題,閒聊間才知道,原來在一般人眼中,末期腎衰竭的病徵是什麼?如何界定患上末期腎衰竭?何謂「洗腎」(對方的理解是像穿鞋子般一隻、一隻地取出來,沖洗乾淨後便康復,一了百了…..)血液透析和腹瞙透析又是什麼?「洗腎」過程辛苦嗎?不洗腎會出現什麼後果?引發起一大堆問題,基於剛開始患病、又未接受血液透析前,自己對這一籃子問題亦有不少疑問,我亦不介意作詳細介紹。經過一輪解答後,對方非常直接地說:「我都有朋友腎臟出問題,要做透析呢~做了一段時間後,就回內地做移植了,但要支付龐大金額,說的是傾家蕩產式。」
由我第一天執筆「腎腎地」時已提到,就是現今各類型慢性疾病猖獗,過去我們以為只是家族遺傳,或因其他慢性病引起併發症才得到的惡疾,早在多年前已悄然肆虐,為數不少的年青一輩正因為上述的疾病「盲點」而忽略自身健康,很多我們意想不到或家族根本不存在、沒有遺傳的疾病都會發生在任何一名年輕人身上。加上現今世代,工作時體力勞動上「做就做到最盡」,而且多在外面用膳,口味上「吃又吃到最濃味」,外加作息不定時、日夜顛倒的生活習慣,將人體生理時鐘工作的時間表完全反過來,這樣免疫力自然下降,接著就由身體最弱的器官開始出現問題,再不理會,疾病定必應運而生。
明白當年的五十萬人口跟五百萬人口相比,確實有許多不同之處,不過若當時真正有心有力持續、一步一步發展,即使一九九六年時軟硬件配套設施及支援不足,仍可以就各種不同類型的慢性疾病先進行宣教工作,而非單指某幾種如糖尿病、心臟病,或病患人數比例較多的疾病去做宣教。如此慢慢一步一腳印的走來,到現在這個合適發展時機,就無需在一個短期時間表內,完成可能出現超額的籌建工作,要知道,籌建與器官移植有關的工作,當中涉到很多複雜和長遠、持續性建設,不能過於急切。說到底,世上並沒有「如果」這回事,因此在接收到當局對器官捐贈及移植的相關資訊後,希望一切將如當局所言,按照其籌建步伐,將屬於澳門的器官捐贈和移植項目,一步一步建設及完善起來,本地需要器官移植延續生命的群體造福。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