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舞台重演社會悲劇 望警醒人心——專訪《怪獸們》
  • 戀愛電影館營運再易手 對比兩次承投、交接
  • 戀愛電影館轉由拍板營運 9月9日首輪電影放映
  • 【特約刊登】金馬導演關錦鵬蔡崇隆 9月亮相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特約刊登】書寫東南亞的攝影軌跡——淺談《東南亞攝影概論》
  • 由創作,到分享——專訪展覽「做書『碌士』A to Z」
  • 笑種種無常——專訪《荔枝英雄傳》
  • 靈光中捉緊片刻真實──專訪孔慶輝談創作
  • 建築專題影展「大銀幕上的建築美學」於戀愛電影館開幕
  •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散文集《意猶未盡》出版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貮」: 生命的姿態——Rusty Fox的《Nocturnal》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 壹」:當下的命題
  • 【特約刊登】談法蘭克「當下的真實性」——訪《西哈諾》劇組
  • 【特約刊登】打破演員及觀眾的慣性——專訪《西哈諾》導演Franck Dimech
  • 【來稿】澳門影像作品的女性新勢力
  • 疫後延續線上交流 讓多元盛放
  • 點亮自己,照耀他人——專訪「遊戲的火花 | 玩轉線上劇場遊戲」課程
  •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 生命的最後一剎,誰可作主?——專訪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
  • 乘一趟廟船,航向千年後的記載

一方水土 一方味道

2017-01-18 12:53

(網上圖片)
記得今年「城市藝穗節」的一場座談中,主持問到來自約旦及布拉格的表演嘉賓:將演出從外地帶來澳門,會否需要調整?嘉賓答道:我們一直在歐洲用的那種米,在澳門遍尋不獲,有誰能告訴我們在哪可找到?
是的。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地區也會因自身的地理環境而各有農產物,在別的地方不一定可以輕易找到。但因在全球化的年代,各地產物總可順手拈來,對於食物這樣的獨特性我們不以為然。
直到哪天,真的找不到了,才會赫然發現那種味道的重要。
過去曾到回教地區旅行。當時與同行的香港朋友決定煮一餐地道的廣東家庭菜讓當地認識的朋友嘗嘗「正宗 Chinese Food」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結果事與願違。別的不說,在回教國家,哪裏去找豬骨來煲湯?再來沒有唐人街,於是沒有老抽、生抽、沒有燒酒、米醋,沒有蔥與芫茜……一切的欠缺突然讓你確切感受到:人在異鄉。
 
食物就是有這種獨特的力量——菜餚的味道與一地緊密連結,讓你強烈地感受到自己身處某地;只有當一切味道風味齊全,這種穿越的「魔法」才可得以施展。
但身處全球化世代,身處城市,我們對各項食材的「祖藉」甚至外型特質早已日益模糊。我們常笑:現在的小朋友會以為雞六隻腳,是因為某快餐店的雞腿一盒有六隻。但事實上,我們大人亦不遑多讓。最近的「假米」事件,香港政府呼籲市民多了解米的特色。但在城市居住的我們早已遠離農地,米是如何播種、何時當造、成熟時的模樣、收割後的處理我們只有模糊印象。
究竟甚麼才是「我們的味道」?對自身地方的食材不了解,我們對自己的獨特文化又會有怎樣的想象?
各地都有名菜菜系,澳門亦將要向聯合國申請「美食之都」的殊榮。或許成為「美食之都」前,澳門人更需要了解――我們的味道是甚麼?或許,這該從我們日常中的一粒米開始。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