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 特朗普製造籌碼欲逼中國埋單 黨報:301傷不了中國筋骨
  • 美國務卿表示美國仍願與朝鮮對話
  • 特朗普被指袒護白人至上主義
  • 中美兩軍建首個對話機制 11月首次對話細節待定
  • 印美擬建立外交國防新對話機制
  • 台三大黨要求林全到「立院」報告大停電事件
  • 習近平勉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大學生 把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
  • 韓國總統: 將竭盡全力阻止半島發生戰事
  • 國際和平集會紀念抗戰勝利72週年 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祈禱世界和平
  • 新華社評論:安倍回歸的「初衷」應該是「和平發展」
  • 美將啟動對華貿易調查損害中美經貿 商務部強調:堅決捍衛中方合法權益
  • 貴州沿河土家人的脫貧「山字經」
  • 普通民眾科學素養提升爭取「發言權」
  • 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內地港澳青年熱議中央出臺便利性政策措施
  • 蔡英文:司法應貼近人民判決要能看得懂
  • 北韓攻擊關島是否中立 陸:不便回答 美中貿易掛鉤北韓問題 陸:不合適
  • 新疆精河地震災後重建有序開展 受災群眾健康體檢工作也已啟動
  • 美國政府或對中國發起貿易調查
  • 新疆精河地震災後重建有序開展 受災群眾健康體檢啟動
  • 北韓搞不定特朗普揮301大刀砍中國 美祭301學者:特朗普欲增加對中籌碼

巾幗不讓鬚眉: 探訪貴州山村裏的女子「跳神」隊

2017-08-05 03:09
  【新華社貴陽8月4日電】鑼鼓喧天、帥旗招展。十幾個人,身著長衫、腰係戰裙、背插小旗、頭戴木質面具、手拿木質短刀長槍,在村中一塊廣場內輪番唱念做打,演繹出楚漢時期的戰場廝殺,引得圍觀的數百人連連叫好。
  在地處中國西南的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梅旗村,一堂屯堡地戲(俗稱跳神)正在上演。這項主要在安順地區風行的傳統文化習俗已經延續了數百年,被稱為「中國戲劇活化石」,深受民眾喜愛。
  當鑼鼓息、帥旗偃,這些扮演者摘下面具和頭巾,圍觀群眾才看清,這群演員齊刷刷都是長髮飄飄的女子。
  「在過去,地戲當中雖有男將和女將,卻幾乎都是男人的事,女性扮演者並不常見。」梅旗村主任陳氣介紹,但近些年來,為了傳承地戲文化,村裏逐步組建起了一支女子地戲隊,隊員有二三十位,全是居家的女性。
  貴州是中國外出務工大省,每年有大量農村務工人員外出,且絕大多數為男性。
  「平時留在村裏的男子少,願意跳神的男子更少,我們想找年輕男子學習繼承這項傳統習俗都找不到。」71歲的村民潘榮德在地戲這個行當裏做了三四十年,感受了地戲隊伍從中年走向老年後青黃不接的落寂。
  為了讓地戲能夠傳承下來,潘榮德組建了這支女子地戲隊。
  34歲的劉琴是兩位孩子的母親,為了照顧年幼讀書的孩子,她和愛人並未選擇出去打工,而是在家種植傳統作物。自去年底加入女子地戲隊以來,通過用心學習,她從對地戲一竅不通到現在已十分熟練。
  「剛開始我跟村裏的十幾位女伴一起學習,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曾經連續兩三個月沒有間斷。為了準備春節期間‘跳新春’,冬天的夜晚,大家就擠在火爐旁一直練習到深夜十二點。」劉琴說,自己起初是為了幫助老一輩傳承地戲文化,後來慢慢地喜歡上了它。
  比劉琴大四歲的詹雲仙出去打工已有十多年,通過參與地戲活動,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發生了改變。
  「以前都是看男人跳神,沒有見過女人跳神,所以幾年前加入女子地戲隊的時候還放不開,怕被笑話。」詹雲仙說,後來看到其他地方也有女性參與地戲活動,才卸掉了橫在心裏的大石。現在,地戲已成為了她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有時候我在地裏一邊幹活還一邊練習唱詞,我希望能夠更多地出去展示。」詹雲仙笑著說,男人可以唱可以跳,我們也能唱得比他們好,跳得比他們好。
  中國琉璃之鄉:老手藝開「新花」
  琉璃工藝品琳瑯滿目、手藝人匠心獨具、參觀者絡繹不絕……這是記者近日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幾家琉璃工廠中看到的場景。
  中國明代古籍《青州府志》中記載:「琉璃器,出顏神鎮,以土產馬牙、紫石為主,光瑩可愛。」古書中提到的顏神鎮,即為今日的博山區,這裡被稱為「中國琉璃之鄉」。
  博山的琉璃自唐代開始成批生產,到明代時已初具規模,至清代,已成為中國琉璃製作中心。在這裡,琉璃產業經歷了上千年的傳承與革新。
  在博山一家從事琉璃加工的工廠西冶工坊內,琉璃手工藝人李大喜正在製作水墨琉璃瓶。從上千攝氏度高溫窯爐中取出原材料後,要不斷通過鐵管吹氣進行琉璃塑形,然後回到窯爐中烘烤。之後,還要將琉璃取出來進行下一步的形狀調整,整個過程大約要反復幾十次才能讓琉璃初步成型。
  李大喜說,中國的古法琉璃傳承至今主要有5種工藝,分別是「熱成型」「內畫」「雕刻」「燈工」和「雞油黃」,而他所做的,只用了「熱成型」這一種工藝。「僅是這一項工藝的學習和實踐,就用了近十年時間。」李大喜說。
  由於古法琉璃對手藝人技巧的要求高,加上琉璃製作耗時長,中國琉璃的傳承在近現代也曾遭遇幾番波折。西冶工坊董事長李志剛告訴記者,上個世紀以來,由於戰爭等原因,很多流傳千百年的中國琉璃古法工藝近乎失傳。
  為了能讓老手藝重新煥發活力,近年來,博山區開始將陶瓷和琉璃產業打造成區內品牌產業,大力保護和推動陶琉產業發展,鼓勵企業工藝創新。
  記者在西冶工坊的生產基地看到,這裡新工藝、新配色層出不窮,除了用於觀摩的藝術品外,琉璃墻、琉璃微縮景觀等與現代創意相融合的琉璃產品已非常成熟,實用性和觀賞性都很強。
  李志剛告訴記者,近年來,博山的琉璃企業已把瀕臨失傳的套料、攪料、抅料、垛料、古法撐制鼻煙壺等工藝重新發掘出來,並且每年都可以推出新花色、新品種上百件,設計造型上千件。

新華澳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