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舞台重演社會悲劇 望警醒人心——專訪《怪獸們》
  • 戀愛電影館營運再易手 對比兩次承投、交接
  • 戀愛電影館轉由拍板營運 9月9日首輪電影放映
  • 【特約刊登】金馬導演關錦鵬蔡崇隆 9月亮相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特約刊登】書寫東南亞的攝影軌跡——淺談《東南亞攝影概論》
  • 由創作,到分享——專訪展覽「做書『碌士』A to Z」
  • 笑種種無常——專訪《荔枝英雄傳》
  • 靈光中捉緊片刻真實──專訪孔慶輝談創作
  • 建築專題影展「大銀幕上的建築美學」於戀愛電影館開幕
  •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散文集《意猶未盡》出版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貮」: 生命的姿態——Rusty Fox的《Nocturnal》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 壹」:當下的命題
  • 【特約刊登】談法蘭克「當下的真實性」——訪《西哈諾》劇組
  • 【特約刊登】打破演員及觀眾的慣性——專訪《西哈諾》導演Franck Dimech
  • 【來稿】澳門影像作品的女性新勢力
  • 疫後延續線上交流 讓多元盛放
  • 點亮自己,照耀他人——專訪「遊戲的火花 | 玩轉線上劇場遊戲」課程
  •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 生命的最後一剎,誰可作主?——專訪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
  • 乘一趟廟船,航向千年後的記載

變幻從不永恆主宰你

2018-05-08 11:39

在現在這個社會環境,如何面對自己假使有一天會遇上突變,更是我們要準備好的事情。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筆者因工作關係,經常會接觸到一些生命遇上巨變的人,這些人,有的帶着期望,很清楚告訴你他 / 她要什麼,有些則抱著「嘗試」的心態,看看你能給他 / 她做到什麼;而最多出現的,就是家人想他 / 她來了解些資訊。不言而喻,無論能否達到來訪者的目的,上述的頭兩種人,總能取得一些效果,甚至超出預期,不過,對於第三類人,筆者則需花上較多時間,總得要為當時人找出一個無論大或小的目標,有目標,自然有方向,有方向,就有下次見面的機會。然而,如何找出目標,就不是本文希望討論的課題,反而,在現在這個社會環境,如何面對自己假使有一天會遇上突變,更是我們要準備好的事情。
雖則如此,相比成為當時人,相信我們更多時候,是成為當時人的同行者,但其實,成為一個好的同行者或支援者,困難程度隨時比當時人不差太遠,至少,作為當時人,有什麼不快,大可發個脾氣,甚至暢所欲言,作為有心的同行者,有些心聲,旁人難以察驗,更何來了解。不過,在談論關於「重新適應生活」之先,明白到有些讀者很希望成為別人的同行者,但未知怎樣入門,故在此先分享筆者能總結出的幾個「口裡說不,心裡卻很誠實」。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雖然苦難無法預防,但筆者從來鼓勵一種生活方式──不斷學習新事物。其實,無論任何人,只要我們熟習一件事物,自自然然就會因循地做,到某天,出現一些轉變,你會苦惱,怎麼跟以前不一樣。但最近筆者在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發現,原來,學習新事物,是自己與自己對話的一種訓練,當你開始時,你發現自己做得不夠理想,自己列舉出還差什麼,未幾再做,再針對,再改善,曾經認為很難的東西,一個禮拜略見成效,久而久之,累積下來,學會自己鼓勵自己,所謂的正能量值也高了一點,到某天,你不幸遇上轉變,你有往績鼓勵自己,曾經遇上過怎樣怎樣的困難,也能怎樣怎樣克服。
筆者有很多案主,就算面對轉變,也適應得特別快,經過了解,他們一路走來,無論任何階段,都非常願意接觸新事物,年輕拼搏時做麵包師傅,閒來也會去研究桌球,學點心等。到遇上轉變,抱著這種學習的狀態,曾經被譽為無音樂感的,現在能打鼓能彈琴,曾被認為讀不成書,現在他讀的小說,隨時比時下很多中學生還要多。
因此,保持一個能學習的狀態,似乎成為面對艱難世代,一個必不可少的心態,用一句老話來說,「苦難要來找你,我們都避免不了」,嘗試讓自己刻苦一會兒,走過最艱難時期,總會有豐碩的成果。
**上述提示只是筆者經驗之談,實際情況可能因不同人士而有所不同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