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舞台重演社會悲劇 望警醒人心——專訪《怪獸們》
  • 戀愛電影館營運再易手 對比兩次承投、交接
  • 戀愛電影館轉由拍板營運 9月9日首輪電影放映
  • 【特約刊登】金馬導演關錦鵬蔡崇隆 9月亮相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特約刊登】書寫東南亞的攝影軌跡——淺談《東南亞攝影概論》
  • 由創作,到分享——專訪展覽「做書『碌士』A to Z」
  • 笑種種無常——專訪《荔枝英雄傳》
  • 靈光中捉緊片刻真實──專訪孔慶輝談創作
  • 建築專題影展「大銀幕上的建築美學」於戀愛電影館開幕
  •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散文集《意猶未盡》出版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貮」: 生命的姿態——Rusty Fox的《Nocturnal》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 壹」:當下的命題
  • 【特約刊登】談法蘭克「當下的真實性」——訪《西哈諾》劇組
  • 【特約刊登】打破演員及觀眾的慣性——專訪《西哈諾》導演Franck Dimech
  • 【來稿】澳門影像作品的女性新勢力
  • 疫後延續線上交流 讓多元盛放
  • 點亮自己,照耀他人——專訪「遊戲的火花 | 玩轉線上劇場遊戲」課程
  •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 生命的最後一剎,誰可作主?——專訪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
  • 乘一趟廟船,航向千年後的記載

在《被討厭旳勇氣》中尋寬心

2022-11-21 21:47

上述幾句是戲劇農莊12月初公演的作品《被討厭的勇氣》部分金句。演出改編自同名暢銷書。原著由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撰稿人古賀史健所著,中間涉及多個課題的討論,例如人際關係、心理創傷、割捨、活在當下,深入淺出地講解阿德勒心理學的精粹。所謂「阿德勒心理學」,是指「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的學說,當中包括「自卑情結」等等。阿德勒出生於維也納,是一位醫生、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他被奉為家族治療的鼻祖,許多治療學派也都引用他的學說。

劇本由近年屢獲獎項的香港編劇郭永康操刀。今次演出的監製兼演員李俊傑介紹,是次演出源於他去年在香港演出後回澳隔離時,剛好讀到《被討厭的勇氣》這書,覺得內容為自己帶來了衝擊。剛好導演亦有意改編這作品,於是大家一拍即合。

原著是講述一名年輕人因為聽聞哲學家主張「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憤世嫉俗的他於是決心前往哲學家的小屋與他理論。而今次戲劇農莊的演出則稍有改動——一個對生活滿懷失落的年輕人欲結束生命時,其老師突然出現,一場關於生命的辯論由此展開。由於裡面涉及大量對話,李俊傑介紹,為了豐富呈現,今次演出特意安排了一些小故事、音樂、舞蹈穿插其中。「有很多理念、哲學需要觀眾理解,所以要令內容簡單易明,不能把書的內容全部硬塞給觀眾,這就是我們現在很努力做的事。這也是為甚麼加插了『歌女』這角色——在中間有歌曲,幫助觀眾消化這事。」

「被討厭的勇氣」

據一些心理學著作簡介介紹,阿德勒是「自卑情結」一詞的創始人。據指,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人類努力與成就的基礎,但也是心理問題的根源,並提出過好生活該有的「社會興趣」與「社會適應能力」。今次飾演「學生」的李嘉瀚分享,自己在年少時也很自卑,《被討厭的勇氣》中的角色也和自己過去某些面向相似。而自己是接觸這本書時,發現自己過去無意中便是使用了阿德勒的一些方法,例如「課題分離」,去令自己放寬心。

但他強調,有「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要把自己變成「神憎鬼厭」的人。「凡事有平衡點,被討厭的程度可以自己控制。但當別人提出一些要求,自己真的處理不了,或者當你接受了會很痛苦的話,嘗試去拒絕。這樣說好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我少年時真的經歷過很痛苦、很痛苦的階段。嘗試開口說『唔得呀,我真係做唔到』其實很難。即使到今天,我已三十多歲,我每次和別人say no 前,我內心中都會有一番掙扎。」

「例如客人說第二日便要甚麼,我真的做不了,就是做不了,但當然會想一想怎去說,圓滑些,講出理據,為何客觀上真的做不了,但都會痛苦。但即使我強答應,一來對事情未必好,二來也在犧牲自己時間等各方面的事。」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概念是「社會情懷」,主張「你我共處」。飾演「老師」的李俊傑也分享,《被討厭的勇氣》令他很受衝擊的一個概念是「如你想對方幸福,就單純給予祝福。這就是愛」。「我覺得是的。常擔心這樣那樣,是一種束縛。」李俊傑說,「如兩人真的愛對方,他/她做甚麼是覺得幸福的話,你可以祝福他/她。」他又認同阿德勒主張的「課題分離」,例如父母少干涉子女讀書、交友等課題。「這是因為它提到這(少干涉)只是一個入口,最終我們要做到共同體的感覺。這樣,理論就成立了。他最終也是主張一個大同、大愛的世界。如果先做這一步,再做那一步,這世界就完美,也真的會少了很多煩惱。」

就今次演出,他笑言,這是他從演以來最困難的演出之一,原因是今次有大量台詞、有大量辯論,且大多是由「老師」這角色去分享,就結構而言他也難以從對手的台詞中找到提示。「如你錯了,對手就接不了,或對手跳了,我不知道的話,我們就大家一齊甩。」而同一時間,戲劇農莊剛接連完成互動即興劇場《choice8.0》和學校巡迴,現時除了準備今次演出,藝團也要為接下來1月、2月及3月的演出作準備,還有明年度的計劃書,期間還有一些教學工作:另邊廂,到大灣區的演出受疫情影響一改再改,相應的改動協調也在不斷進行。「我在社交平台分享:我很需要多啦a夢的記憶麵包,很想把劇本這樣吞下肚。」李俊傑笑道。

但他也指出,疫情並非自己所能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一味覺得好慘好煩也改變不了世界。看完這書後就更覺得不是世界怎樣影響我們,是我們怎看這個世界,我們是可以影響自己,繼續向前,而不是停下來埋怨。」

「人人都是我們的夥伴」

演出一條不太明顯的故事線,是「學生」就在人生低谷、企圖自尋短見時遇上了「老師」,與他同行,聊着人生種種,最後解開心結。李俊傑提到,作品中也講到「人人都是我們的夥伴」。「裡面也有提到,年輕人出現和我討論,我也覺得感謝。阿德勒心理學中提到,我們不稱讚,不責備,但我們單純講感謝,多謝他的陪伴,他又多謝我的陪伴,這就足夠了。」而劇場,或許也正是互相陪伴的時刻。

這篇文章 在《被討厭旳勇氣》中尋寬心 最早出現於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