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自貿賬戶實施助力澳琴金融互通
  • 中聯重科首季業績回暖
  • 經濟不穩 母親節消費縮水
  • 碧桂園寬限期內付清兩筆利息
  • 琴放寬商辦樓改為酒店
  • 澳門轉讓定價近期動態和觀察
  • 學者: 善用專業儀器提高效果形象
  • 恆指衝萬九關 短期氣氛續好
  • 中銀中小企:與酒店推中醫特色服務
  • 生產力:加強定制化中西治療
  • 中西醫療中心 冀打造一體化服務
  • 青企:與旅社合作推治未病行程
  • (一家之言)完善交通航線 引遠程客
  • 花店:銷量下跌 開拓企業客
  • 食肆:母親節生意跌一兩成
  • 電商預售機制退場 重用戶體驗
  • 預售機制減商家大促風險
  • 八千失業軍 按季少六百
  • 講者籲中小企善用AI助增效
  • 展商攜新款車亮相車展

提倡工匠精神 改革應試教育

2016-03-16 06:31

    提倡工匠精神   改革應試教育

    今年國家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到了“工匠精神”,這跟當前的“互聯網+”經濟、供給側改革,乃至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升級版“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台”是甚麼關係?提倡“工匠精神”,到底應該從哪裡開始?會否與提倡創業創新一樣,觸及應試教育的改革?

    政府工作報告的提法是: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把“工匠精神”置放到當前各種經濟熱點,指向的都是發展的最根本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所有的表面繁榮都是建基在流沙上,根基不穩難長續發展,甚至放大了種種發展弊端。

    就以高唱入雲的“互聯網+”為例,在政府工作報告出台前,輿論就有“手段為王,還是產品為王”之爭。“互聯網+”雖然藉人口紅利,創造了舉世觸目的電商經濟,促進城鄉中小企發展,尤其是生產和貿易流通。但假冒偽劣並駕齊驅,富裕的國民仍然瘋狂地搶購境外產品。就在昨天,面對內地網購投訴佔比上升,馬雲的一句話讓人無奈:假貨是整個中國的事。

    “互聯網+”終究是手段,如果製造業技術和質量不能同步提升,“互聯網+”造就的只能是低端繁榮。

    置於澳門的環境,如果沒有推動源頭的生產和設計、創新,鼓勵跨境電商的效果,亦僅僅停留在小額貿易。

    供給側改革與“工匠精神”更是直接相關,經濟學家厲以寧就供給側改革提出四點:讓產品更個性化、讓服務更人性化、把品牌打到國外、把顧客留在國內。以上每一點都關係到供給力量的優化,就以讓國民瘋狂的國外產品為例,從功能到工藝和質量,無不以“匠心獨運”為最高標準。

    澳門如果要發展多元產業,讓服務業更具競爭力,“工匠精神”也是重中之重。問題是“工匠精神”應該從哪裡開始?

    去年國家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國高校掀起了教育制度改革,引入創業創新的課程。“工匠精神”的提倡必然更進一步對求分數的應試教育、重理論的大學課程,乃至於精英化的教育制度提出改革呼聲。為甚麼內地在產業發展上引進了那麼多台灣人?為甚麼內地許多產品和消費模式仍要向台灣學習?這跟台灣大學課程設計以產業經濟發展為導向很有關係。

    回看澳門,大學升學率比例高,如果整個中學教育以升學為依歸,創業創新、多元產業從何談起?

    春  耕